今日大寒,记得:2不走,2不出,忌3事,吃4样,平安健康迎新年
发布时间:2025-01-20 17:56 浏览量: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大寒一到,寒冷也就到了顶峰。正所谓“冷在三九,寒在四九”,这可是全年最冷的时节。
出门那叫一个刺骨,寒风一吹,感觉整个人都像被放进了冰箱速冻,但别只顾着裹紧大衣保暖,大寒的健康讲究可多了,不注意的话,身体就容易“冻出事”。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大寒节气,哪些事不能干,哪些食物要吃,教你如何在这寒冷的日子里安稳度过,健健康康迎接新年。
大寒时节,气温低、湿气重,尤其是北风呼啸的时候,冷得让人怀疑人生。可偏偏这个节气,大家的养生意识却总是“掉链子”。为什么?
因为年关将近,忙着准备年货、打扫卫生、年底加班……身体早就被这些琐碎的事折腾得够呛了。有人甚至会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等过年再好好补补。
可你知道吗?大寒是全年养生最重要的节点之一,熬过这个“寒冬”,很多隐患可能就会悄悄埋下了!
举个例子,我有个患者老张,年轻时是个拼命三郎,冬天从来不注意保暖。上个月他来找我,说手脚冰凉得厉害,晚上睡觉还总抽筋,整个人疲倦无力。
我一问,果然是老寒腿,关节疼痛得厉害,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其实,这种情况就是大寒没注意防护惹的祸。
大寒时节,寒气最容易侵入体内,尤其是关节部位,一旦“冷邪”入侵,埋下病根,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今天我就要给你提个醒:大寒养生,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关乎你来年健康的大事!这一天,要记住“2不走,2不出,忌3事,吃4样”,把健康抓在自己手里。
大寒时节,出门成了一件“勇敢者的游戏”,可为了健康,有些路你就得“敬而远之”。
“2不走”:不走湿冷之地,不走早晚寒风
第一,湿冷的地方,比如河边、地下室、潮湿的街道,这种地方湿气重、寒气足,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让寒湿侵入体内,导致关节疼痛、四肢酸软,甚至引发风湿病。
第二,早晚的寒风别硬扛。大寒时节,早晚温差特别大,很多人觉得自己扛得住,但事实是,哪怕你是“铁打的汉子”,长期吹寒风,也会让体温迅速下降,免疫力下滑,感冒、咳嗽、气管炎统统找上门。
“2不出”:不出汗过度,不出门远行
第一,不要出汗过度。冬天本就容易缺水,若是再过度出汗,身体水分流失得更快,皮肤干燥、嘴唇干裂、上火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而且,汗出得多,毛孔打开,寒气更容易趁虚而入。
第二,不轻易远行。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一团”,大寒天出远门,寒冷让身体疲惫不堪,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谨慎。
到了大寒,有些事看似“无伤大雅”,但其实对健康影响很大,千万别干。
一忌:贪凉
有些人冬天还喝冷饮,甚至喜欢吃冰淇淋,觉得这样“刺激”。但其实,寒冷的食物会让脾胃受寒,影响消化功能,长期下去,脾胃虚弱,身体免疫力也会下降。大寒时节,饮食一定要以温热为主,肠胃才能舒服,身体也能更好地抵御寒冷。
二忌:熬夜
大寒天熬夜无异于“雪上加霜”。冬天本就阳气不足,熬夜会进一步消耗人体的阳气,让人更容易感到疲劳、头痛,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晚上11点前睡觉,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保护。
三忌:久坐不动
天冷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窝在沙发里刷剧、玩手机,觉得这样最舒服。可你知道吗?久坐会让血液循环变差,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的问题也会找上门。
大寒时节,哪怕天气再冷,也要适当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中老年人,适当的运动还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大寒时节,要忌嘴,还得吃对东西。以下4样食物,是大寒养生的“黄金搭档”,能驱寒暖身,还能增强免疫力。
1. 羊肉
俗话说“冬吃羊肉赛人参”,羊肉性温,能补气血、暖脾胃,是大寒驱寒的首选食物。炖一锅羊肉汤,放点枸杞和生姜,暖身,还能滋补身体,尤其适合手脚冰凉的人。
2. 红枣
红枣是女人的“守护神”,但其实男人吃了也有好处。大寒时节,红枣能补中益气,尤其是用红枣煮粥,既养胃又暖心,是寒冷天气里的“养生神器”。
3. 生姜
生姜是驱寒的“老大哥”,大寒时节喝上一杯姜茶,能暖胃,还能预防感冒。特别是刚从外面回来,感觉冷得发抖的时候,喝点热姜茶,寒气瞬间就能被赶出去。
4. 核桃
核桃被称为“长寿果”,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补脑益智、增强免疫力。大寒时节,用核桃搭配黑芝麻、红枣一起煮粥,既增添香味,又能滋补身体,是冬季的养生佳品。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大寒养生是不是太麻烦了?其实一点都不!养生就像种庄稼,该撒种的时候撒种,该施肥的时候施肥。大寒就是施肥的好时候,错过了这个节气,再补救就难了。
记住,这一天,别硬扛着寒风跑来跑去,也别逞强吃那些寒凉的东西。把自己照顾好了,才能健健康康迎接新年。正所谓:“冬天养得好,来年病扰少。”
希望你能守住大寒的健康底线,让身体暖暖的、心里稳稳的,平安健康迎接新春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2.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节气养生百科全书》
3.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养生与饮食调养》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资料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