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挨冻”,保暖≠盲目多穿衣,正确秋季养生方法→

发布时间:2024-09-10 00:29  浏览量:10

俗话说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这个时节由于天气逐渐转凉

白昼阳光尚热,傍晚气温很快下降

温差拉大

凉爽的秋天就此到来

白露的到来也代表着

自然界的阳气已经不足以

保护人体阳气

需要我们将保暖提上日程了

白露时节

如何健康养生

如何正确保暖

海淀区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副主任医师徐徐飞

给您养生小妙招

白露不露身,“秋冻”要收敛

春捂秋冻

相信这句老话很多人都听过

所谓“秋冻”

我们可以理解为“入秋不忙添衣”

有意地“冻一冻”

这主要是因为初秋时节,暑热尚未离去,过早添衣会导致夏季余暑不得发散,留在人体内作祟,迫使人体津液外散、汗出过多,甚至诱发疾病。

但到了白露节气,此时暑气尽散。即便是夏季经常贪凉,暑热郁闭在身体里,需要更多的清爽天气来慢慢发散的朋友,到了白露节气,暑气的小尾巴也基本离开,不能再一直“冻着”了。而大多夏季不贪凉,不食冷饮,少吹空调,注重养生的朋友,暑热在夏季大多已经散出体外,处暑之时暑热自消,就更不必再固守“秋冻”了,需要转而注重保暖了。

白露天气寒,戏水要终止

白露节气,天气已凉。自然界的阳气已经不足以保护人体阳气。此时若再贪凉玩水,很容易导致阴寒伤身,埋下隐患,诱发感冒、腹泻、风湿骨痛等健康问题。尽管因为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有明显的症状,但寒凉从下肢及臀腹侵袭,对人体脏腑的损伤还是存在的。

所以,白露节气

天气已凉,尤其在北方

寒凉要加个“更”字

一定要避免贪凉戏水

天气转凉

保暖一定是要提上日程的

但是保暖就是多穿衣服吗?

医生表示

保暖应有侧重,穿衣要有技巧

秋日,白天的温度依然比较高

所以保暖

也不是全方位的捂着

而是根据个人的体质、疾病等特征

有侧重的保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颈部、躯干、足部的保暖是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

☑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侧重头部、颈部、后背、手足的保暖。

☑关节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重加强病灶局部的保暖,比如颈椎病和肩关节疾病的患者,要注意颈部、肩部、背部、肘部的保暖;腰、膝关节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腰、臀、腿、足部的保暖等。

☑胃肠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胃脘、腹部、背部、臀部、足部的保暖。

☑妇科疾病的患者,以及女性生理期期间,则要注重腰腹以下的全方位保暖。

另外,秋季风多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长”

意思是说

风是撬开人体防御大门的敲门砖

因此,防风是必须的

保暖穿衣也要有一定技巧

秋季最外层的衣着,应是具有一定防风功能的衣物,不能是太过通透的线衣,不然汗水浸湿衣物,再遇刮风,很容易导致人体受风寒侵袭而感冒。

秋季昼夜温差大,衣着也应遵循“薄衣多层”,每件衣物不要过厚,但可以多穿几层,方便温度变化时及时增减,同时薄衣服体积小也容易携带收纳。除了最外层衣物以外,内层的衣服应吸汗、易干、透气,若逢冷热不均导致出汗时,不至于衣服塌湿粘身,导致寒湿侵袭致病。

除此之外

白露之后

在食、行、住等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

1

食—润燥先养肺

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干燥,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肺为娇脏,其位最高,不耐寒热,且肺“喜润恶燥”,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2

住—开窗多通风

如今,暑气渐渐消失殆尽,气温下降迅速,夜间睡觉最好不要开空调,并注意腹部、关节的保暖。平时经常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通,还可以放置绿植、花草,即可缓解秋燥,也美化室内环境,促进身体健康。

3

行—动静宜结合

起居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调养人体的阳气,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治秋气收敛太多。早晨也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此时气候宜人,秋高气爽,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比如:登山、打太极拳、八段锦等。

4

情—畅气不悲秋

秋凉至,花木凋,阳气渐衰,阴气渐长,人往往触景生情,易情绪低落。因此,白露后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中医认为“喜胜悲”应当主动接触开心愉悦的事情,开怀一笑能宣发肺气,调节身体机能,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渐渐入秋

季节变换易生病

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细心

不要让自己生病哦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