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子雇了6年保姆,对方“蚂蚁搬家”式偷了4年,内衣也不放过

发布时间:2025-09-05 18:26  浏览量:4

“6年信任,4年偷窃!我家的首饰、包包、甚至内裤都被她偷偷拿光,连65万的彩钻都敢卷走!”

2024年夏天,上海黄浦老西门居民丽丽的一条朋友圈,让不少雇佣家政人员的家庭脊背发凉。

而更令人心惊的是,就在一年前,静安区一位90岁老人的16万养老金,也被照顾他的保姆分52次悄悄取走。

两起 “蚂蚁搬家” 式盗窃案,像极了韩国电影《寄生虫》里的情节,却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丽丽家的 “失窃案”,始于一次偶然的亲子照拍摄计划。

2024年6月28日上午,她翻出主卧电视柜下的首饰盒,想挑两枚彩钻搭配衣服,可打开盒子的瞬间,心一下子沉到了底:

2016年她凭销售业绩换来的两枚彩钻,一枚碎钻镶粉钻,一枚带黄绿调,总价65万,竟不翼而飞。

“最后一次见它们是 2023年 6月26日,朋友想买彩钻,我还拍了照片发过去。” 丽丽急得全家翻遍屋子,连沙发缝隙、衣柜角落都没放过,彩钻却踪影全无。

无奈之下,她当天下午就跑到黄浦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报案。

民警上门勘查时发现,丽丽家住在7楼,外墙没有攀爬痕迹,门锁也没被撬动过。

“要么是有钥匙,要么是家里人开门让进的。”

这句话让丽丽瞬间想到家里的两位钟点工,她和丈夫、儿子之外,只有两位阿姨各有一把家门钥匙,而且客人从不会进主卧,能接触到首饰盒的,只有钟点工。

其实早在彩钻失踪前,家里就怪事不断。

丽丽后来回忆,2023年起,一公斤装的巧克力买回家没多久就空了,她起初以为是丈夫和儿子偷吃,可父子俩都喊冤;

20条新内裤丢了六七条,贵价头绳也少了好几根,她自我安慰 “可能是自己记错了”;

更让她当时纳闷的是,钟点工张阿姨某天背着的稀有皮名牌包,和自己之前找不到的那只一模一样,张阿姨说 “是您包在大包里送我的”,她虽心里不舒服,却没好意思深究,只暗暗决定以后不再送阿姨东西。

“那时候孩子要高考,就想着别换阿姨,免得打乱生活节奏,小事能忍就忍了。”

丽丽的隐忍,却让张阿姨更加肆无忌惮。

直到彩钻失踪,她才和丈夫在卧室衣橱顶上装了隐蔽监控,没几天,监控就拍下了让她 “差点心梗” 的画面:

张阿姨趁家里没人,翻出她的裤子试穿,拉不上拉链还硬塞,随后打开首饰盒,把里面的十几件首饰往自己包里塞。

2024年7月初,民警在丽丽家楼下大堂拦下刚下班的张阿姨,当场从她包里搜出多件首饰,甚至还有一件黑色女士内衣。

面对证据,53岁的张阿姨终于承认,她在丽丽家做了6年钟点工,偷东西就偷了4年。

“我觉得她家东西多,拿一点不会被发现。” 张阿姨说,喜欢的首饰、包包就自己留着,不喜欢的就拿到二手店转卖,卖出的数十件赃物只换了十几万,全花在个人消费和买黄金上了。

民警顺着张阿姨的线索,找到黄某开的二手回收店,在店里不仅追回了那两枚65万的彩钻,还有丽丽丢失的5块奢侈品手表、多件首饰和贵价瓷器刀叉。

原来,黄某收这些东西时从不登记身份,还故意压价,光是两枚彩钻,他只给了张阿姨2万多。

目前,张阿姨因涉嫌盗窃罪、黄某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已被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丽丽的遭遇不是个例,2023年8月,静安区的汤女士也遇到了 “家贼”,这次被偷的,是她90岁父亲的养老金。

“我爸的工资卡不见了,去银行挂失才发现,一年多被取走16万多!”

汤女士说,2023年8月9日,她陪父亲去银行补办工资卡,打印流水时吓了一跳:从2022年2月到2023年7月,这张卡被人分52次取现,每次几百到几千不等,累计160800元。

可父亲根本不知道这些钱的去向,母亲也没动过卡,唯一有机会接触银行卡的,只有2021年底雇佣的保姆徐某,而此时徐某已经失联。

汤女士赶紧到静安公安分局芷江西路派出所报案。

民警调取银行监控和流水发现,每次取钱的都是徐某,而且她取的钱远超日常买菜做饭的开支。“比如某次买菜只需要500元,她却取了2000元,多出来的1500元都进了自己口袋。”

更让汤家人寒心的是,徐某平时表现得特别 “贴心”。

汤老伯说:“她每天买菜做饭,照顾我和老伴的饮食起居,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都觉得她是个踏实人。”

可谁能想到,这份 “踏实” 背后藏着贪念,徐某到案后交代,她发现老人对银行卡余额不敏感,又正好需要钱购回老家的拆迁安置房,就动了歪心思,每次趁买菜的机会偷取钱,以为 “少拿一点,老人不会发现”。

民警通过追踪徐某2023年8月5日乘坐的外牌车辆,在杨浦区顺平路的一间公寓里将她抓获。

目前,徐某因涉嫌盗窃罪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中。

两起案件曝光后,不少网友留言 “不敢请家政了”。

其实,家政人员仍是很多家庭的 “刚需”,关键是要做好防范,避免 “信任变漏洞”。

从警方公布的2023-2024年数据来看,上海家政类盗窃案中,63%都是 “蚂蚁搬家” 式作案,犯罪人员多是从业3年以上、和雇主建立了信任的家政人员,作案周期平均2-5年。

为什么这类案件容易发生?除了犯罪者的贪念,雇主的疏忽也占了很大因素,要么像丽丽一样因 “怕麻烦” 隐忍小异常,要么像汤家一样因 “过度信任” 放松警惕。

那么,普通家庭该如何防范?上海刑侦领域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贵重物品要 “管好”,首饰、奢侈品包、手表等尽量放在带锁的抽屉或保险柜里,定期盘点,最好拍照记录,一旦发现丢失,及时留存证据。

丽丽如果早一点盘点首饰,或许能更早发现问题。

其次监控安装要 “隐蔽”,可以选择伪装成插座、闹钟的智能监控,重点覆盖卧室、储物间等存放贵重物品的区域,监控数据记得云端备份,避免被人删除。

再者,密码和银行卡要 “护好”,不要在家政人员面前输入保险柜、银行卡密码,身份证、银行卡不要随意摆放;

如果需要让家政人员代买东西,可办一张 “亲属副卡”,设置每月消费限额,比如5000元以内,这样即使有异常,损失也能控制。

选家政人员要 “选对”,尽量找上海家政服务行业协会认证的正规公司,要求对方提供家政人员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健康证,最好能核查前雇主评价和工作经历。

现在不少正规公司还会给雇主买 “家政服务责任险”,万一因家政人员过失造成财产损失,还能申请保险理赔。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二手回收店这类 “赃物去向”,大家也要多留意。

警方在打击 “收赃销赃” 专项行动中发现,很多家政盗窃的赃物会流向不正规的奢侈品回收店、黄金回收点,这些店往往不登记身份、低价收赃。

如果家里有闲置贵重物品要出售,一定要选有资质的正规机构,要求对方登记信息并开交易凭证,避免成了 “销赃帮凶”。

信任需要双向守护

丽丽和汤家的遭遇,让 “家政信任” 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其实,大多数家政人员都在踏实工作,靠劳动赚钱,但少数人的贪念,不仅让雇主蒙受损失,也让整个行业的信任度打折扣。

现在上海不少社区已经行动起来,黄浦老西门街道在丽丽案后,组织了 “家政安全防范讲座”,202多户家庭参加;

静安芷江西路派出所也给独居老人做了 “银行卡使用安全指导”。

上海家政服务行业协会还在2024年7月发布了《家政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会员单位每季度给家政人员做法律培训,讲清楚 “盗窃罪”“侵占罪” 的后果。

家政服务的核心是 “信任”,这份信任不是单方面的。

雇主需要多一份谨慎,做好防范;家政人员更要守住底线,明白 “伸手必被捉”;行业也要加强规范,让信任有章可循。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 “现实版寄生虫” 的悲剧,让家政服务真正成为家庭的 “帮手”,而不是 “隐患”。

文/编辑:财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