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娜扎到普通女孩:谁在定义你裤腰下的“得体”?
发布时间:2025-09-22 04:49 浏览量:1
一道衣物褶皱背后,藏着千年身体规训的密码
夏日炎炎,轻薄的衣衫本为带来清凉,却成了许多女性尴尬的源泉。脱口秀演员菜菜曾在节目中坦言:“稍微露出一点内衣肩带,我都会感到无比尴尬。”这简单一句话,道出了多少女性难以启齿的日常焦虑。
在健身房里,博主@雪山正专注练臀时,一位陌生女性好心提醒:“姐妹,你的内裤痕迹很明显,下次换条无痕的吧。”本来毫不尴尬的雪山,瞬间面红耳赤,下意识地回答:“谢谢,我今天忘记换了。”
她环顾四周,却发现男性们穿着露点背心,或将四角裤拽成三角裤,展现着她从未拥有的松弛感。为什么同样是在公共场所,男女的身体痕迹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待遇?
我们这个时代对女性身体有着近乎苛刻的审美要求——既要穿内衣,又要完美隐形其存在。胸前凸点、肩带滑落、T恤透色、裤子后面的内裤痕迹……这些自然存在的现象,统统变成了需要消除的“破绽”。
电影《安妮·霍尔》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人们对着透出内裤痕迹的女性评头论足,强调其“可见的内裤边痕”(Visible Panty Line,VPL)。这种文化暗示根深蒂固:内衣痕迹=尴尬=不得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性却享有“裸露特权”。超人将内裤外穿成为经典英雄符号;贾斯汀·比伯露出大半截内裤的穿搭引领潮流;男性在健身房光着膀子撸铁被视为自律表现。
无痕内衣、透明肩带、胸贴、“粉底液内衣”……市场上涌现出无数解决“痕迹问题”的产品。业内人士揭露,部分品牌刻意制造焦虑以刺激消费:“无痕内衣成本不足售价10%,却靠‘精致羞耻’溢价十倍。”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无痕内裤”年销量超2亿条,商家不断推出“3D无缝”“激光剪裁”等概念,暗示“勒痕=邋遢”。
更荒谬的是,当我们努力消除痕迹时,时尚界却刮起了故意露出肩带和内裤边、内衣外穿的风潮。这令人不禁思考:到底是谁在定义什么是得体,什么是不雅?
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最擅长的就是制造羞耻。而“痕迹”,正是羞耻最方便的出口之一。
日本2014年修订《迷惑防止条例》,明确禁止偷拍女性内衣痕迹,违者最高监禁1年。反观国内,某高校问卷调查显示,73%的女生曾因内裤痕迹焦虑,而64%的男性坦言“觉得不雅观”。
社会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求女性身体‘完美隐形’,本质是将她们物化为观赏品。”这种规训不仅来自异性,更令人遗憾的是,女性之间也常常成为这种规训的执行者,如健身房中那位“好心”提醒雪山的女性。
面对这些无处不在的羞耻,Z世代发起了“反羞耻运动”。小红书掀起内裤痕迹挑战,女孩们故意穿着蕾丝边牛仔裤拍照;豆瓣小组发起“勒痕自由日”,号召女性晒出真实穿搭。
95后博主@阿卷的宣言引发共鸣:“如果社会要求我穿无痕内裤,那请先让男人学会不盯着我的臀部看!”
更早之前,古力娜扎因穿着有内裤边设计的牛仔裤被骂上热搜时,她大方回应:“我不觉得我穿得有问题,也想跟大家说:别怕,穿什么都可以。”
真正的解放,不是追求“无痕”的完美,而是敢于接受自己、认可身体的每一条痕迹,甚至享受其中的自信和自在。
当我们谈论内衣痕迹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女性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为什么女性的身体总是需要被隐藏、修饰、规训,而男性的身体则可以大方展示?
一位网友的比喻十分贴切:“女孩学的一直是《如何打理皮毛》;男孩学的是《如何狩猎》。”女孩在意有没有被目光所伤,有没有被议论;男生却可以在地铁上大叉腿。
我们的身体属于自己,露出或不露出痕迹都没有伤害别人。内衣痕迹的唯一意义就是说明我们穿了内衣——这是最基本的生理常识,无关任何暗示或评价。
打破内衣痕迹羞耻,不是要求所有女性必须展示痕迹,而是夺回自主选择权——穿无痕内裤或普通内裤,穿安全裤或不穿,都是个人自由。
正如韩剧《安娜》中,大小姐被人提醒“都能看到你的内衣了”,她低头看了一眼露出的肩带,大方笑道:“幸好能看到,这件很贵的。”
这道痕迹不过是一道布料褶皱,却映照出千年身体规训的缩影。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这些自然存在的痕迹,也许我们就能离真正的身体自由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