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是低成本“补药”,寒露起就该穿上厚衣服
发布时间:2025-10-09 20:00 浏览量:1
我国民间素有“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提醒人们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咳嗽、关节疼痛等。因此,寒露也是开始穿厚衣服的一个时间节点。
入秋后部分地区还没有大幅降温,一些人也并未觉得冷。但在中医眼中,“不冷”不等于“暖和”。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为什么寒露起北方地区就要穿厚衣服,并告诉你这个阶段“顺时”养生的方法。
受访专家: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提到“寒”的节气,天气开始转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也从侧面印证了要添衣服的养生习俗。
此时,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一般来说,从白露开始,有些地区就该穿上秋裤了;到了寒露,北方地区该穿上厚衣服;之后,再根据气温慢慢换上更厚的衣物,一直穿到来年清明。
如果身体4个部位受寒,就容易招致多种不适或疾病:
头部:在中医里被认为是诸阳之会,受寒会导致阳气受损,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颈部:有多个重要穴位,如大椎穴、风池穴等,受寒会影响经络气血运行。腹部:人体的中心,受寒后会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脚部:人体的第二心脏,受凉容易招惹疾病,相当于给身体打开了一道引外邪入侵的大门,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引起感冒、关节炎等疾病。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治医师曹健文表示,保暖不仅是为了防止外界寒冷侵袭,更是维护人体内部阳气的重要手段。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善治者,治皮毛。”这里的“皮毛”,指的是人体表面的防护体系——中医里通常称其为表。
传统医学:寒气会致病
中医把外邪统称“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其中最容易侵犯人体的就是前两个:风和寒。古话说“病从寒中来”,寒气是导致众多疾病的直接原因。
现代医学:保暖能调节免疫力
现代研究也发现,当人们身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身体会自动调整以维持体内的温度。这个过程会消耗热量,导致体温下降。
如果体温过低,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疾病的风险也就随之增加。保暖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有助对抗疾病,防止感染;其还可以刺激免疫细胞活动,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抵御疾病。
下身衣物:御寒的首选
降温后添衣,首先要添的是下身衣物、鞋子。所谓“寒从脚下起”,下肢保暖做好了,受寒的几率也就降低了。
冬天很多人会泡温泉,哪怕外面温度是零下几度,如果下半身泡在热水池子里也不会觉得太冷;反之,如果上半身捂上帽子、围子、毛衣、羽绒服,下边却只穿了凉鞋,全身依旧会冷。
常见误区:“不冷”不等于“暖和”
一些人往往把“不冷”当作标准,比如寒露后还未穿上秋裤。实际上,“不冷”与“暖和”有天壤之别。
人对冷热的感知来源并非温度高低,而是温差。体温越高,对寒的感受就会越强,而体温偏低的人对寒的感受也越弱。不是因为温度变了,是人跟气温之间的差距变了。
通过保暖,可以有效预防因寒邪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感冒、关节炎等,从而维护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自然界万物敛藏。因此,处于寒露时节的深秋,养生要顺应四时规律,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提高身体的抗病御邪能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彭玉清提醒,大家在生活起居方面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饮食多滋阴
天凉后,很多人本能地喜温喜热,容易出现内热上火的情况,对养阴不利。饮食上适当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萝卜、银耳、百合、梨、荸荠、蜂蜜等。
穿着别露脚
寒露后要做好脚部保暖,不要再穿露脚面的鞋子,也最好别露脚踝。
早睡不熬夜
中医认为,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利养阴,因为睡眠不足容易损耗阴血。因此,睡好觉、避免熬夜要常记心头。寒露起居原则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早睡有利阴精收藏。
情绪少焦虑
寒露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人们容易情绪低落,有些人甚至出现季节性抑郁。
中医认为,易发怒、脾气暴躁、焦虑情绪都会大动肝火,对养阴不利。此时要学会潜藏情志,当出现紧张、激动、抑郁时,学会及时调整。
可以吃些小米、莲子、桂圆肉等静心安神的食物;也可通过听音乐、养花草等休闲活动转移注意力;午饭后还可以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
本期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