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光热织物问世:光照50秒升温21℃,开启“智能保暖”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5-10-15 22:16  浏览量:1

天津大学团队受盐碱地植物启发,研发出新型太阳能热管理织物,在-20℃低温下实现快速升温,推动可穿戴技术革新。

在严寒的冬季,人们想找到更轻便又保暖的衣物不太可能。如今,这一想法因一项创新技术而接近现实。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从自然界汲取灵感,成功研发出一类新型分子太阳能热织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保暖”。

这种新型织物无需依赖复杂电子设备,仅通过光照就能快速升温,在-20℃的低温环境下,仅需50秒就能升温21.2℃,为下一代可穿戴热管理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这是研究团队从盐碱地植物“中亚滨藜”独特的“吸盐—泌盐”机制中获得的灵感。这种植物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智慧,为科学家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了钥匙。

封伟教授解释:“这项研究的核心,是将自然界生物的自适应机制转化为材料的性能调控策略。”这种仿生学的创新应用,打破了传统材料设计的思维局限。

团队把由热塑性聚氨酯制成的中空气凝胶纤维作为基材,通过特殊的“腌渍”工艺,让纤维在吸收溶液后,在干燥时形成均匀致密的晶体“外衣”。这一过程巧妙模仿了植物的自然机制。

新型织物的制造工艺独具匠心。研究团队要将其浸泡在特殊的偶氮苯/氯仿溶液中“腌渍”,使“纤维先充分吸收溶液而膨胀,随后在干燥时,偶氮苯分子会从内部被挤出,并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晶体‘外衣’。”

这一创新工艺解决了长期困扰业界报道的MOST织物往往面临优异光热性能与力学性能不可兼得的问题。”通过仿生策略,团队成功实现了“光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协同提升”。

这种设计让纤维内部的分子结构更紧密,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和力学性能,打破了“二者不可兼得”的织物性能困局。

实验数据显示,这种新型织物表现出出色的热管理能力。在420nm蓝光照射下,“70秒内升温25.5℃”,这一性能指标在同类材料中处于领先水平。

其耐用性:“经过50次摩擦、500次拉伸弯曲,甚至72小时连续洗涤后,光热性能保留率仍超90%”。成功克服了传统MOST材料易脱落、寿命短的问题。为其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显示出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该织物的另一大优势是其可调控性。“该织物还能通过调节光照强度精准控制释热温度”,这一特性使其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在日常生活方面,它“既可用于日常保暖,也可作为便携理疗载体,为关节炎等患者提供局部热敷”。这种多功能的特性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封教授展望:“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服装、医疗器械、户外防护装备等领域”,推动个人热管理从“依赖外部供能”向“高效利用太阳能”转型升级。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这项技术或可“推动个人热管理向高效利用太阳能转型”,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通过直接利用太阳能,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未来可以享受到更加智能、舒适且环保的保暖产品,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在户外运动领域,可为登山者、探险家提供更可靠的热保护;在医疗健康领域,能为需要热疗的患者带来便利;在日常服装领域,将改变人们的保暖方式。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产业化推进,这种智能织物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走进寻常百姓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盐碱地植物的生存智慧到高科技智能织物,这项研究展现了仿生学的强大魅力。当科学家向自然学习,将生物亿万年进化形成的精妙机制转化为技术创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新材料的诞生,更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

这种新型光热织物的问世,预示着可穿戴技术正迈向一个更加智能、环保的未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只需一件薄薄的外衣,就能在凛冽寒风中感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