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秋冻”不适合所有人!4类人趁早保暖,防旧疾复发
发布时间:2025-10-23 17:22 浏览量:5
“春捂秋冻”是传统养生理念,但霜降后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冷空气活动频繁,“秋冻”需适可而止。此时若仍盲目坚持“秋冻”,尤其是特定人群,易导致寒气侵入体内,诱发或加重多种旧疾。明确霜降后保暖的重要性,掌握4类需重点保暖人群及科学保暖方法,是霜降后养生的关键。
一、霜降后盲目“秋冻”的健康风险
1.寒气侵袭诱发旧疾
霜降后寒气渐重,且易与湿气结合形成寒湿,侵入人体经络关节。对于本身有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寒气刺激会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加重。同时,寒气侵袭肺部易诱发感冒、支气管炎,甚至加重哮喘等呼吸道旧疾。
2.损伤阳气影响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霜降后阳气本就收敛,盲目受寒会进一步损伤体内阳气,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脾胃阳气受损会出现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肾阳受损则可能出现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问题,长期阳气不足还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冬季患病风险。
二、霜降后需趁早保暖的4类人群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霜降后气温骤降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凉后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急性事件。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头部、颈部、胸部保暖,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外出时务必佩戴帽子、围巾,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
2.风湿骨病患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患者,关节部位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霜降后寒气侵袭会导致关节滑膜充血、水肿,引发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保暖重点为四肢关节,可佩戴护膝、护肘、手套等,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潮湿环境,睡前可用温水泡脚,促进关节血液循环。
3.呼吸道疾病患者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受凉后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会导致黏膜痉挛、分泌物增加,诱发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需注意颈部、背部保暖,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吸入冷空气和粉尘,室内保持适宜湿度,减少呼吸道刺激。
4.老年人与儿童
老年人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弱;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阳气未盛,御寒能力也较差。两类人群受凉后易感冒、发烧,还可能诱发肺炎等疾病。需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腹部、脚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露脚踝,保证充足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三、霜降后科学保暖的要点
1.重点部位保暖到位
头部、颈部、腹部、脚部是人体阳气易流失的关键部位,需重点保暖。头部保暖可佩戴帽子,尤其外出时避免头部直接暴露在冷空气中;颈部佩戴围巾,防止寒气侵入咽喉和颈椎;腹部穿高腰衣物或佩戴肚兜,保护脾胃阳气;脚部穿保暖性好的鞋袜,睡前温水泡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2.衣物增减循序渐进
根据气温变化逐步增加衣物,避免一次性穿得过厚。早晚气温低时适当添衣,中午气温升高时可适当减少衣物,保持身体微微发热即可。衣物选择透气、保暖性好的材质,如棉质、羊毛等,避免穿着过紧衣物,影响血液循环。
3.结合饮食与运动辅助保暖
饮食上可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生姜、红枣等,帮助身体产生热量,抵御寒气,但避免过量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室内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或在阳光温和时外出散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强阳气,提高御寒能力。
总之,霜降后气温骤降,“秋冻”需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风湿骨病患者、呼吸道疾病患者及老年人、儿童,保暖工作务必趁早做好。通过重点部位保暖、科学增减衣物、结合饮食运动,能有效抵御寒气侵袭,避免诱发旧疾,为顺利过冬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