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寒“神器”变安全“杀手”?冬季骑行保暖,这些隐患要当心!

发布时间:2025-10-28 18:39  浏览量:3

最近天气逐渐转冷

这迎面扑来的寒意

让众多电动自行车驾驶员

深有体会

难顶呀!!!

面对冷空气持续的“魔法攻击”

不少小伙伴

纷纷掏出了“御寒法宝”

挡风被和车把式手套

由于穿着臃肿、视野受限

骑行族们可能会来不及发现来往车辆

容易产生交通隐患

骑行时不仅要掌握

骑车保暖的正确姿势

也一定要记得

露出眼、耳、鼻和四肢

保证眼睛看得见

耳朵听得到

鼻子能透气,四肢活动灵活

毕竟 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

01

电动车加装“御寒法宝”的危害

1.限制手部,增加骑行阻力

穿戴挡风被或车把式手套后,骑行者的手腕、手臂,甚至是手肘处在用力时均会受到衣物阻碍,影响操作的灵活性,降低了骑行者对车辆的掌控能力。过宽的挡风被也会使风阻变大,导致车辆稳定性变差。

2.降低骑行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挡风被和车把式手套将骑行者的手部包裹住,遇到突发情况时,骑行者双手无法及时伸出,很可能发生意外事故。

3.容易夹挂或卷入车轮导致事故发生

电动自行车挡风被一般比较宽大,下半部分过长,极容易在骑行过程中被卷入车轮内或被周边车辆拖拽,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行驶,造成事故。

4.火灾隐患

挡风被和车把式手套通常混合有绒布、海绵等易燃材质,不少车主在充电时一般都不会特意拆除,这样很有可能引发火灾。同时,聚酯纤维还容易发生静电,增加火灾的发生概率。

“御寒法宝”

不仅暗藏着许多安全隐患

甚至还是违法行为

显然是弊大于利

02

普法小课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 非机动车载物,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轮,后端不得超出车身0.3米;

(二)三轮车、人力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2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身0.2米,长度不得超出车身1米;

(三)畜力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2.5米,宽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车身0.2米,长度前端不得超出车辕,后端不得超出车身1米。

自行车载人的规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03

电动车加装“雨篷”的危害

1.加大碰撞概率

装上雨篷后,整个车体面积大幅度扩大,也就是加大了碰撞面积,提高了碰撞概率,尤其是拥挤时、拐弯时,很容易刮蹭到周围车辆。

2.破坏原有的稳定性

电动车本身有自己的稳定结构,尤其是重心位置,而装上了雨篷之后,破坏了原有的稳定性,不利于安全骑行。

3.遮挡视线、扩大盲区

加装雨篷之后,骑行者的视线受到影响,遮挡视线,风阻提高,扩大了盲区。

4.不利于规避事故

尤其是起风时,不利于电动车灵活操控,不利于规避事故,而且发生事故时,不利于跳车脱险。

5.带来二次伤害

更关键的是,雨篷骨架为金属结构,此金属管容易在发生事故时给骑行者带来二次伤害。

那么,面对“冻人”的冷空气

我们应该如何

正确、安全地御寒呢?

04

电动车正确“御寒姿势”

1.佩戴安全头盔

佩戴安全头盔不仅可以起到保暖作用,还能在危险来临时保护骑行者的头部,守护出行安全。

2.佩戴长度适宜的围巾

颈部保暖,骑行者可以选择佩戴长度合适的围巾。切记不可穿戴过长的围巾,否则极有可能在骑行过程中被勾住或是被卷入车轮,从而导致骑行者被拖拽下车受伤,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3.佩戴护膝

腿部可以选择佩戴较厚的护膝保暖,护膝不会限制骑行者的骑行动作,且万一发生碰撞或者摔倒,还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骑行者的安全。

4.佩戴骑车专用的分指手套

相比于车把式手套,佩戴骑行专用的分指保暖手套更加安全,挡风之余又不影响骑行者操作。

5.电动自行车搭载需牢记有限制

一辆电动自行车可以在固定座椅内搭载一名未满12周岁的孩子,乘车的孩子也要全程佩戴安全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