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排队”来!今夜先袭+更强在路上,保暖攻略速存

发布时间:2025-11-12 15:17  浏览量:2

“刚把秋裤找出来,就要翻羽绒服了”—— 中央气象台紧急发布冷空气预警,今夜(11 月 11 日)起,新一轮较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横扫我国中东部,48 小时内多地降温 6-10℃,局部可达 14℃以上。更需警惕的是,这股冷空气尚未离场,11 月 15 日前后,一股强度达寒潮级别的更强冷空气将接踵而至,降温幅度 8-12℃,最低气温 0℃线将南压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开启 “速冻 + 冷藏” 的双重冷体验。作为深耕气象信息编辑领域十年的从业者,必须明确:两轮冷空气叠加绝非普通降温,而是对生活、交通、健康的全方位考验,这份覆盖全场景的应对指南,建议收藏备用。

两轮冷空气均源自西伯利亚冷高压中心,这里因极地冷空气侵入和地形加持,成为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 “空气制造工厂”。首轮冷空气将沿西北路路径东移南下,翻越蒙古高原后从内蒙古进入我国,无高大地形阻碍,推进速度快,能快速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强的第二轮冷空气则是 “多路汇合”,西路冷空气经新疆东移,东路冷空气从东北南下,在黄土高原东侧汇合后向南扩散,影响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根据中国气象局标准,首轮冷空气属于 “较强冷空气”,48 小时降温幅度 6-10℃,部分地区达 12℃,最低气温降至 8℃以下。第二轮冷空气则达到 “寒潮” 级别,24 小时降温超 8℃、48 小时降温超 10℃,且最低气温将跌至 4℃以下,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 - 5℃以下的严寒天气。伴随降温的还有明显大风,北方地区风力 4-6 级,阵风可达 8-9 级,风寒效应显著,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低 3-5℃。

11 月 11 日夜间 - 13 日:首轮冷空气影响新疆、甘肃、内蒙古西部,降温 6-8℃,新疆沿天山地区降幅达 10-16℃,高海拔山区有大到暴雪。11 月 13 日 - 15 日:首轮冷空气东移至华北、黄淮、江淮,各地气温陆续触底,华北北部最低气温降至 0℃左右,江南地区从 20℃以上跌至 10℃以下。11 月 15 日 - 18 日:第二轮寒潮级冷空气登场,从西北向东南横扫全国,东北、华北、黄淮降温 8-12℃,江南、华南也将迎 10℃左右降温,多地开启入冬进程。

低温是水管、家电的 “隐形杀手”,尤其两轮冷空气间隔短,管道易持续受冻。室外裸露水管、水表需用 20-30mm 厚的 B1 级保温棉包裹,外层缠塑料膜防水。阳台、厨房的窗户夜间要关闭,保持室内温度在 5℃以上;长期外出需关闭总水阀,排空管道内积水,地暖用户可用气泵抽干管道余水。若管道已冻住,切勿用开水浇淋,应用 40℃温水缓缓浇灌或电吹风低温档烘吹。太阳能热水器需开启电伴热带,夜间关闭上水阀,避免水箱冻裂。

集中供暖地区,首轮冷空气来袭时可能遇到暖气不热,可先打开暖气片排气阀排尽空气,避免管道积气影响散热。空调用户建议将温度设定在 22℃左右,搭配加湿器,避免空气湿度低于 40% 引发口干、呼吸道不适。用电暖气取暖时,需与沙发、窗帘等可燃物保持半米以上距离,睡前关闭电源或调至低温档。

两轮冷空气影响期间可能出现短时停电、停水,需储备 3 天用量的饮用水(每人每天 2 升)和无需烹饪的食物(压缩饼干、真空面包等)。工具类备充电式手电筒、大容量充电宝、防水胶带;药品需涵盖感冒药、止泻药、创可贴,慢性病患者需备足 7 天药量。

面对湿冷与风寒效应,穿衣需遵循 “内排湿、中保暖、外防风” 原则。基础层选克重≥200g/m² 的美丽诺羊毛秋衣,吸湿排汗能力优于棉质;中间层穿 clo 值≥0.8 的抓绒衣或羊毛衫,锁温效果是普通棉布的 3 倍;外层选透湿率≥5000g/m²/24h 的防风羽绒服,可降低 70% 的热对流损失。头部、颈部、脚踝是散热重点,毛线帽、围巾、加绒袜必不可少,老人和儿童建议额外佩戴护膝,保护关节不受寒。

首轮冷空气带来的雨雪,会让第二轮冷空气影响期间的路面出现 “冻融循环”,桥面、隧道出入口、背阴路段易结冰。自驾者需检查轮胎胎压,北方地区可更换雪地胎或加装防滑链,行驶时保持 50 米以上车距,避免急刹车、急打方向。行人穿鞋底纹路深的防滑鞋,远离广告牌、大树,防止高空坠物或树木倒伏。骑电动车者需佩戴防风护膝和触屏手套,避免手冻僵影响操作。

老年人血液循环慢,低温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晨练需推迟至上午 10 点后,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居家可每天用 40℃温水泡脚 20 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饮食多喝温热的羊肉汤、小米粥,少吃生冷食物。儿童穿衣遵循 “比成人多一件” 原则,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导致出汗感冒,幼儿园可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改为室内游戏。

户外作业人员需穿戴相变材料制成的保暖内衬,能维持 33-35℃微气候环境,搭配防风防水的工装外套和加绒劳保鞋。工作间隙每小时进入温暖环境休息 10 分钟,避免长时间裸露皮肤,当体感温度低于 - 10℃时,应暂停户外作业。

此次两轮冷空气 “无缝衔接”,再次印证了冬季天气的多变性与极端性。从气象数据来看,前期全国多地气温回升明显,沈阳、长春、长沙等城市最高气温较前期攀升 10℃以上,这种 “先暖后冷” 的剧烈波动,更易让人体和环境难以适应,也放大了降温的体感冲击。

作为气象信息编辑,想强调三点核心:一是 “信预警、早准备”,官方发布的降温幅度、风力等级、雨雪范围都是经过精准测算的,提前 1-2 天完成管道保温、物资储备,能大幅降低风险;二是 “不侥幸、不松懈”,切勿因首轮冷空气影响有限就忽视后续寒潮,两轮叠加可能导致低温持续时间延长,次生灾害风险增加;三是 “分场景、精准防”,北方防暴雪冰冻,南方防湿冷和道路结冰,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需重点关照,避免 “一刀切” 的防护方式。

极端天气面前,个人防护与公共应急缺一不可。目前各地气象部门已建立滚动预警机制,交通、电力、供暖等部门也在提前部署应对措施。但最终的安全防线,仍在于每个人的重视与行动。记住,面对 “双冷连击”,科学防护比 “硬扛” 更有效,待两轮冷空气过后,11 月下旬气温将逐步回升,温暖终将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