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人太甚!六旬老人超市为证清白,脱得只剩内衣裤,可警报仍响

发布时间:2025-11-13 21:01  浏览量:2

“嘀——嘀——嘀——”

刺耳的警报声在超市门口炸开,六十多岁的张大爷愣在原地。他手里提着刚买的土豆、青菜和面粉,总共不到三十块钱。购物小票明明攥在手里,布袋里除了菜空空如也,可那扇门就像个固执的裁判,一口咬定他有问题。

这是2025年11月9日,安徽巢湖市柘皋镇一家普通超市里的寻常一幕,却演变成一场让无数人揪心的尊严之争。

“我付过钱了!”

张大爷急急忙忙把布袋里的东西全掏出来——透明的袋子,几样蔬菜,一袋面粉。他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钥匙、零钱、老花镜。每拿出一样,他都望望店员,可对方只是摇头。

“你再过一下。”男店员说。

张大爷往前一步。“嘀——嘀——嘀——”警报还在响。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手机摄像头悄悄举起。有人窃窃私语:“是不是藏了什么小东西?”

老人的脸涨红了,声音开始发抖:“我没拿!我付过款了!”

这一刻,他只是一个想赶紧回家做饭的普通老人,却莫名其妙成了“嫌疑人”。

那一件件脱下的衣服

众目睽睽之下,张大爷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举动——他开始脱衣服。

外套、毛衣、衬衫、秋衣……一件件落下,直到只剩下贴身的内衣裤。初冬的天气里,老人裸露的皮肤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你看,有东西吗?”他盯着店员问。

店员翻了翻那堆衣服,什么都没找到,轻飘飘一句:“算了,你走吧。”

“算了”?这句话像一记耳光。仿佛在说:这次放过你,但你是不是真的清白,还不好说。

更讽刺的是,后来有人让女店员空手过安检——警报照样响个不停。问题根本不在老人身上,而是那扇老掉牙的安检门!

150块钱,买得回尊严吗?

事情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几乎一边倒地,网友们都在支持张大爷。

有人说:“没人动手逼他脱衣服,但那种眼神、那种怀疑、那种沉默,比动手还伤人。”
有人问:“工作人员就眼睁睁看着一个老人脱到只剩内衣?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还有人愤慨:“150元赔偿?连尊严的零头都不够!”

是啊,150块钱,能抹去那个寒冬里赤身站立的屈辱吗?能买回一个老人完好无损的尊严吗?

警方后来通报说,超市没有强制搜身,是老人情绪激动下自己脱的衣服。法律上,也许超市真的没有违法。但人情上,每一个冷眼旁观的工作人员,都是这场羞辱的共犯。

相似的剧情,不同的地点

让人心痛的是,这样的故事不是第一次上演。

五年前的成都,一位女性顾客在欧尚超市经历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遭遇——因为安检门误报,她被逼在公开区域脱到只剩内裤。当时媒体大肆报道,律师纷纷发声,所有人都以为这会是个教训。

可五年后,同样的剧本换了主角再次上演。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缺的不是法律,而是将心比心的尊重;缺的不是规定,而是真正把顾客当人的意识。

当机器不可信时,我们该信谁?

超市当然有防盗的权利,但当机器出错时,为什么第一个被怀疑的总是顾客?

《民法典》白纸黑字写着:每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人格尊严都不容侵犯。超市员工不是执法者,没有权力让顾客“自证清白”,更没有权力让一个老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衣验身。

就算顾客自愿,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难道不该说一句:“大爷,咱们去办公室慢慢查,这里冷”?

那件永远脱不下的“衣服”

张大爷用最极端的方式,换来了自己的清白。他脱下的不只是御寒的衣物,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体面。

事后,超市道歉了,设备维修了,镇政府也说要排查商户服务规范。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那个画面——一个老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不得不脱掉衣服的画面。

下次当我们经过超市安检门,听到警报响起时,但愿第一个念头不是“这人是不是偷了东西”,而是“这机器是不是又坏了”。

但愿每一个服务行业的工作者都能明白:你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顾客,更是一个个有尊严、有感受的人。

社会进步的真谛,不在于我们建了多少高科技的安检门,而在于当门出错时,我们选择相信机器,还是选择相信人。

张大爷穿回衣服离开了超市,但那件名为“尊严”的衣服,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一起,帮他重新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