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全国大部地区将进入“速冻”模式!注意防寒保暖
发布时间:2025-11-17 04:18 浏览量:1
15日至17日这几天,气温快速下滑。
这话不是吓唬人,是真的准备时间不多。短短几天里,一股很猛的冷空气会从北往南扫,把北方和中东部一带的气温往下拉,平均或最低温普遍会下降6到10度,某些地方可能一口气掉超过14度。它跑得挺快的,从京津冀一路南下到广东,南边那会儿人还没反应过来,衣服都来不及翻出来。
时间和影响范围说清楚点:影响期就是15日到17日这段,起头会在西部和北部先感觉到冷,然后像多米诺一样往东、往南扩散,降温区域一个接一个。除了温度猛降,风也大,很多地方还会带来雨、雪、霜或者雨凇这种冻性的东西,路面和交通会因此受影响,不是只有北方会有雪,南方也要注意冻雨、结冰的可能性。
讲一下所谓“寒潮”到底长啥样子,这是气象上有硬指标的事儿,不是随便冷几天就能喊寒潮。标准有三条,满足任一条就可以算:24小时内气温降8度或以上,最低温降到4度以下;或者48小时内降10度或以上,最低温也低于4度;或者72小时内降12度或以上,最低温也低于4度。说白了,既看降幅也看持续,还有最低温得低于4度才算。平常那种掉个几度、穿薄点就好过的冷空气,别和寒潮混为一谈。
季节上,寒潮多发在秋末到来年春初这段,尤其是深秋和早春交替的时节容易来。每次寒潮除了降温,会把风加大,可能还伴着各种冰冻降水,对农业、交通、取暖安全都有影响。遇到这种事儿,不是惊动一片天就是瞎忙活,提前准备才是王道。
具体影响和应对,分几块说,别嫌我罗嗦,这些都是大家能用上的实在招儿。
穿衣和出行方面:外出要多穿几层,外套、帽子、围巾、手套别忘了。风一吹寒意倍增,帽子和风挡特别能顶事。南方的朋友别掉以轻心,平时穿薄衣的赶紧把厚外套翻出来。出门前查好最新天气预报,尤其是早晚温差大,尽量避开清晨和夜晚的户外长时间工作。路面可能结冰,走路慢点,开车也别图快,速度放慢刹车距离留长一点,尤其是桥面和阴影处更容易结冰。
农业、养殖方面:农作物和刚移栽的苗、果树嫩枝最容易受冻。天气预报一出,能覆盖的就覆盖上膜或草帘,能加温的就加温,必要时把易受冻的东西转移到防冻的环境里。畜舍要把缝隙堵好,防风、防潮,添够干草,必要时给牲畜准备安全的热源,防止因为低温造成冻伤或死亡。种植户和养殖户多留心点,省得事后赔本花心力。
家庭和取暖安全这块别马虎:选购有安全认证的取暖设备,别图便宜乱买。家里用大功率电暖器,最好走专线,别用老旧插线板拉大功率,容易出事。电暖器、油汀之类放得远离窗帘、衣物、纸箱这些易燃物,人在家也别把它们当成“长期开着的烤箱”。走人前一定要切断电源。如果家里用燃气或煤炭、碳火取暖,提醒大家注意一氧化碳中毒风险,保持一定通风,或者用带排气装置的产品,别把人困在密闭空间里取暖。再一个,潮湿环境增加触电风险,电器要做好防潮措施。
防冻防爆管道也别忘:低温下自来水管、暖气管道容易冻裂。家里有条件的可以做点临时保温处理,水管裸露处裹点保温材料;出远门的把室内温度调到不会结冰,同时关闭室外水源并把管道排空一部分水。车主要检查车辆防冻液,电瓶状态也要注意,冷天电瓶更容易亏电。
看预警和交通信息要常盯着:天气变化快,预警也可能更新,出行前看最新提示是必须的。雨雪天公共交通可能调整,局部封路、延误也会发生,别太相信“反正再晚点就到”的侥幸心理,能不出门就别出门。
照顾弱势群体上要多用心: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对低温更敏感,家里有人需要长期照顾的,尽量把他们安排在温暖的房间,别让夜里受冻。户外工作的人还要安排好中途休息,让他们有机会进温暖处暖和一下。
还有些小技巧,常被忽视:窗缝塞紧了,房间热效率就上来了,临时用厚布或泡沫条密封能起作用;门槛和阳台的缝隙也别忽视。外面结冰的台阶、楼道放点沙或盐,行走更保险。家里养宠物的早点把它们暖好了,别指望小动物自己能熬过突如其来的低温。
最后一句实在的建议:趁着还有时间,把能做的准备都做了,把厚衣服拿出来、把窗缝塞好、把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先排查一遍,别把希望全寄托在临时买的便携小电器上,出了门前,记得检查并切断所有取暖设备的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