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又一巨头倒下!黛安芬年底撤柜,网友:我的青春结束了
发布时间:2025-11-19 22:03 浏览量:2
“第一件钢圈内衣就是黛安芬的,没想到要撤柜了。”“高中时妈妈买的第一件品牌内衣,印象多深刻,怎么就要撤出了?”最近,社交平台上全是关于德国内衣品牌黛安芬的“悼词”。消息说,这个陪伴了无数女孩青春的品牌,要在2025年12月31日正式退出中国内地市场。杭州那边,有城区奥莱的员工已经证实了年底撤柜的消息,虽然市中心某商场的店员还说没接到通知,但风声鹤唳,清仓甩卖怕是也就在眼前了。
黛安芬的离开,不是突然的猝死,而是一场漫长的、可预见的衰败。这背后,是中国内衣市场近十年翻天覆地的地壳运动。说白了,就是姑娘们的“觉悟”了。以前买内衣,图啥?塑形,聚拢,挤出一条深深的沟,好像这样才能取悦别人,符合某种刻板的审美。黛安芬,就是那个时代的“王者”,它是最早把“钢圈内衣”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外资品牌,2001年到2002年,搞了个“梦醉霓裳桥”全国巡演,在30个城市演了近200场,硬是把钢圈内衣从陌生事物变成了“刚需”。巅峰时期,它的门店开遍了全国核心商圈,是无数女生的“第一套品牌内衣”,那两根钢圈,像是青春的“刑具”,也像是成长的勋章。
可时代变了,姑娘们不想再被“绑架”了。随着健康理念普及,一股“舒适风”席卷而来,大家突然发现,干嘛要跟自己过不去?无钢圈、零束缚,才是王道。欧睿咨询的数据最直接,2024年中国无钢圈内衣市场占比已经干到了68%,比2018年飙升了42个百分点。而黛安芬呢?它的核心产品线还死死抱着钢圈不放,虽然后来也推出了舒适系列,但市场认知早就固化了,根本没抢到先机。这就像一个固执的老船长,明明看到了新航线,却非要守着旧地图,结果只能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就在黛安芬犹豫不决的时候,本土品牌已经杀疯了。ubras、内外这些新势力,以“无钢圈”为矛,以线上渠道为马,精准地戳中了年轻消费者的痛点。ubras多猛?仅仅5年时间,年销售额就突破了20亿元,成了舒适内衣赛道上最靓的仔。就连爱慕、曼妮芬这些老牌本土企业,也靠着全渠道布局和更高的性价比,在中高端市场抢下了近30%的份额。这些品牌更懂中国女孩的身材,更懂她们的心思,设计更贴合,价格更亲民,线上购物体验丝滑得不像话。相比之下,黛安芬就像一个反应迟钝的“老外”,线上布局慢半拍,一件内衣单价普遍在200到500元,比本土品牌均价高出30%,版型还总有点水土不服。
市场份额的萎缩是最残酷的数字。2015年,黛安芬在中国市场还能占到5.2%的份额,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惨不忍睹地缩水到了不足1%。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失误”了,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溃败。它输给了趋势,输给了对手,更输给了中国消费者日益觉醒的自我意识。这背后,是女性意识的全面崛起,她们不再需要用紧绷的钢圈去迎合某种外界的审视,而是选择真正取悦自己。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任何经典品牌都无法抗拒的洪流。
黛安芬的故事,其实是一部外资品牌在华发展的缩影。它曾见证过黄金时代,也品尝了转型阵痛。从1979年在中国搞来料加工,到1992年在盐城、海南成立生产公司,再到2008年正式进入零售市场,它曾深度参与并塑造了中国内衣市场。但商业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时代的宠儿。它的离场并非个例,近年来,多个国际品牌都因为没能跟上中国市场的迭代速度,而选择了收缩或退出。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个熟悉品牌的离开或许会有些伤感,但市场的多元化会带来更多、更好的选择。黛安芬的离开,不是一个品牌的句号,而是一个时代的逗号,一个属于中国消费者、中国品牌的新时代,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