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衣的文明史》[日]上野千鹤子 202507

发布时间:2025-11-19 19:05  浏览量:2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tlxChZ6Wy

当我们对着衣柜里琳琅满目的内衣犹豫“该穿蕾丝还是纯棉”时,很少有人想过:这片贴身包裹身体的布料,竟藏着一部女性被规训、被定义,又艰难挣脱的文明史诗。上野千鹤子以“内裤”为显微镜,撕开了那些被日常掩藏的权力褶皱,让这件看似私密的衣物,成了丈量女性命运的标尺——这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场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束腹,到现代丁字裤的“穿越之旅”,每一步都踩在女性身体与灵魂的痛点上。

故事的起点带着荒诞的压迫感。在19世纪的欧洲,女性的“得体”需要用鲸骨束腹来定义——坚硬的骨架勒紧腰腹,将呼吸挤压成微弱的喘息,只为塑造出符合男性审美的“蜂腰”。当时的医学甚至宣称“女性身体天生脆弱,需要束腹支撑”,将对身体的禁锢包装成“保护”。而内裤呢?那时的女性穿着的是及膝的衬裤,没有弹性、不贴合身体,唯一的作用是“遮盖”,而非“舒适”。上野千鹤子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这种荒诞:女性在舞会上旋转时,衬裤会蹭到裙摆,却没人敢松开束腹喘口气,因为“优雅”是女性的“义务”,哪怕这种“义务”是以身体的疼痛为代价。

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内衣开始发生变化,可女性的困境并未消散。20世纪初,卫生带的出现本该是女性的“解放”,却成了新的羞耻符号。那时的卫生带粗糙、笨重,女性需要小心翼翼地藏在裙摆下,生怕被人发现“月经的秘密”。上野千鹤子记录了当时的广告文案:“让女性在特殊时期也能体面地生活”,看似温柔,实则将月经定义为“需要隐藏的羞耻”。更讽刺的是,男性的内裤早已实现弹性、贴合,可女性的内裤却依旧停留在“遮盖”的阶段,这种“差异”背后,是男性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从未停止。

故事的转折点,藏在女性对“自我身体”的觉醒里。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开始重新审视内衣的意义:为什么内衣要为男性的审美服务?为什么舒适、贴合的诉求会被忽视?于是,无钢圈文胸、贴身三角裤开始出现,女性第一次将“身体感受”放在了首位。可这种“解放”并非一帆风顺——当丁字裤从夜店走向日常,它被贴上了“性感符号”的标签,却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女性穿丁字裤,到底是出于自我喜好,还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凝视?上野千鹤子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尖锐的问题:“当我们选择内裤时,有多少是‘自我意愿’,有多少是‘社会期待’?”

书中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女性声音”。上野千鹤子采访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女性,听她们讲述与内衣的故事:老奶奶回忆年轻时穿衬裤的窘迫,年轻女孩分享穿蕾丝内裤的自我认同,职场女性吐槽“为了职业装不得不穿的硬挺内衣”。这些声音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拼凑出了一幅真实的“女性内衣图谱”——从“被定义”到“自我选择”,从“遮盖羞耻”到“表达自我”,每一件内衣的背后,都是女性与社会、与自我的对话。

而“男性的内裤失晤症”,则成了故事里最耐人寻味的对照。上野千鹤子发现,男性对内裤的关注始终停留在“功能层面”,很少有人会纠结“内裤是否贴合”“是否性感”,仿佛男性的身体天生就该“无需被关注”。这种“失晤”,恰恰暴露了权力结构的差异:男性身体是“默认的规范”,女性身体则是“需要被定义的他者”。当女性还在为内裤的款式、材质争论时,男性早已将内裤视为“无感的存在”,这种“差异”不是偶然,而是文明史留下的烙印。

《内衣的文明史》从不是一本“内衣百科”,而是一场关于“女性身体与文明”的深度对话。上野千鹤子用“内裤”这个小切口,串联起了医学、时尚、女权运动的宏大叙事,让我们看到:文明的进步,不该只是高楼大厦的崛起,更该是女性从“被定义的身体”走向“自我掌控的身体”。当我们下一次站在试衣间,纠结“三角裤会不会勒出痕迹”时,或许会想起书中的故事——这片贴身的布料,承载的不只是我们的身体,还有千年来的挣扎与觉醒。

读完这本书,你会重新审视衣柜里的每一件内衣,也会重新思考“身体”与“自我”的关系。它会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明,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无论是穿蕾丝还是纯棉,是穿丁字裤还是三角裤,都不该被“羞耻”“规训”定义,而该是“我喜欢,所以我选择”。这份思考,正是《内衣的文明史》最珍贵的馈赠。

都是新*发*行的书!崭新的~;需要交流电子档,留书名免费送,发私信给我即可。

也可以代找书交流(但不要催),(置顶文章《如何获取电子书》中有联系方式),当个备用的电子书库也不错,不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