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芬2025年底关闭中国内地线下门店

发布时间:2025-11-21 16:33  浏览量:2

根据综合信息分析,黛安芬(Triumph)退出中国内地市场的核心事实及背景如下:

⏰ 一、退出计划与时间线

撤柜时间:

多家门店店员证实,黛安芬将于 2025年12月31日关闭中国内地所有线下专柜。上海久光百货门店明确表示“开到这个月底”,杭州奥莱店也确认年底撤柜。

官方态度:

截至2025年11月20日,黛安芬中国官网尚未发布官方声明,但内部通知已下达至部分门店。线上客服回应“暂无相关信息”,线上渠道是否保留仍不明确。

清仓进展:

目前多数门店仅开展常规折扣(如5-7折),未启动全面清仓;上海久光百货等个别门店已贴出“3折”促销海报。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vVn0yRgRL

📜 二、品牌历史与市场地位

入华历程:

1979年进入中国供应链,1992年在盐城、海南设厂,2008年正式进军零售市场。巅峰时期年销35亿元,门店超900家,是 首家将钢圈内衣引入中国的外资品牌,曾占据中高端市场主导地位。

产品定位:

以钢圈塑形内衣为核心,单价集中在200-500元,被消费者视为“内衣启蒙品牌”,承载一代女性成长记忆。

❓ 三、退出原因分析

消费需求转型:

无钢圈内衣成主流,2024年市场份额达68%(较2018年增长42%)。黛安芬虽推出舒适系列,但未能扭转“钢圈专业户”的固化认知。

本土品牌冲击:

产品创新:Ubras、内外(NEIWAI)等以“无束缚”概念崛起,Ubras 5年内年销破20亿;

渠道优势:本土品牌线上销售占比超70%,黛安芬仅14%且转型滞后;

性价比与设计:本土品牌均价低30%,且更适配中国女性体型,黛安芬价格高、版型水土不服。

市场份额暴跌:

从2015年占中国内衣市场5.2%萎缩至2024年不足1%,2023年因“钢圈镍超标”事件导致618销售额腰斩。

🗣️ 四、消费者反应与行业影响

用户态度分化:

怀旧派:“时代的眼泪”“妈妈买的第一件内衣”;

实用派:吐槽“贵且难穿”“版型不适合亚洲身材”。

市场格局重塑:

本土品牌快速填补空缺:维密计划新增30家轻门店,蕉内、内外低价接手黛安芬原铺位;

行业趋势转向 舒适化、场景化(运动/睡眠内衣)及环保材料。

💎 五、总结:外资品牌的转型启示

黛安芬的退出标志着中国内衣市场从“外资主导”转向“本土创新”时代。其败因集中于:

- 产品策略僵化:过度依赖钢圈品类,错失无钢圈红利;

- 渠道与本土化不足:线上布局缓慢,设计未贴合本土需求;

- 成本劣势:高定价在性价比竞争中失势。

未来竞争核心将聚焦敏捷响应消费需求、全渠道整合及个性化体验,行业洗牌仍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