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品牌宣布退出!网友:太突然!
发布时间:2025-11-22 10:45 浏览量:2
32年黛安芬宣布三年内清仓离场,中国内衣市场最后一块洋招牌正在拆招牌。
消息来得比降温还快。
11月21日品牌发公告,2025年底全国门店全部关闭,线上旗舰店同步收尾。
有人翻出旧购物小票,九百八的蕾丝套装如今挂在直播间九十九两件,依旧抢不过新锐白牌。
三十年前它教中国女孩穿钢圈,三十年后中国女孩教它什么叫“别勒我”。
1992年,黛安芬把工厂落在盐城,机器一响,当地女工排队报名。
那时商场最好的位置留给了它,玻璃橱窗里模特挺拔,导购统一话术:托举、聚拢、副乳收进去。
2000年品牌包下全国七大城市体育馆,模特踩着鼓点走秀,台下姑娘第一次知道原本身材可以“被管理”。
钢圈+海绵就是性感,谁质疑就被反问:不挺拔,还叫女人吗?
变化从2018年开始。
天猫后台数据悄悄转向:无钢圈关键词搜索量一年翻三倍,无痕又翻两倍。
黛安芬把钢圈做得再软,也挡不住消费者一句“穿着想喘”。
同年Ubras把内衣做成T恤尺码,SML通杀,直播间五秒卖空十万件。
老玩家这才意识到,对手根本不是另一家洋品牌,而是“舒服”两个字。
成本账更扎心。
黛安芬基础款标价二百九十九,工厂在江苏,面料来自广东,运输、关税、门店租金层层加码。
新锐品牌把工厂直接搬进义乌小单快返仓库,面料少用30%,快递费全国均价三块八,同样卖九十九还有得赚。
价格差摆在那,年轻人不念旧,钱包更不会。
市场份额最能说明问题。
去年全年,黛安芬在中国内衣市场占比跌到0.9%,前五名加起来也只有6.2%,剩下九成多被无数中小品牌切割。
东北证券报告里一句话被圈红:市场进入“蚂蚁吃象”阶段,大象转个身都嫌累。
黛安芬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它之前,维密已经关掉上海旗舰店,H&M旗下内衣子品牌子OY关闭天猫店,ZARA的内衣线直接并回大店,连独立柜台都懒得给。
退场背后还有一层性别观念更替。
十年前,聚拢是刚需,现在“平躺自由”才是。
社交平台上最高赞的内衣测评视频标题清一色:穿上像没穿。
评论区里高赞留言:终于不用下班第一时间解扣子。
黛安芬的导购还在讲“深V事业线”,消费者已经转移话题:今天加班到十点,别再给胸部加班。
渠道革命补了最后一刀。
老品牌开店逻辑是“好地段等于好流量”,一套一百五十平的门店,月租二十万,导购六人,水电分摊,每天睁眼先背三万元固定成本。
新品牌把预算直接砸进直播间,主播试穿、现场剪开文胸展示透气孔,弹幕刷屏“上车”,退货率低于商场。
省下来的租金返给工厂,一周上新两次,颜色尺码根据弹幕实时调整。
黛安芬一年开两次订货会,节奏对不上,只能看着库存堆成小山。
有人替老品牌出主意:降价、换面料、请流量明星就行。
真操作起来才发现每一步都是坑。
降价伤害老会员,八百买套装的回头客看见九十九同款立刻投诉;换面料意味着重新测试胸型匹配,生产线全部调整,成本再涨一成;请明星更悬,代言人刚官宣,过往黑料被扒,品牌部连夜加班写声明,流量没蹭到,公关先掉一层皮。
国产供应链反而趁势抬头。
内外、蕉内、有棵树把工厂开进山东、安徽,面料厂、缝纫厂、包装厂车程不超过半小时,上午打版下午出大货。
一个新款从设计到上架最快七天,黛安芬同样的流程要走三个月。
时间差就是生命线,等老品牌审批流程走完,流行风向已经换了两轮。
消费者也在成长。
十年前买内衣靠摸手感,现在先看检测报告。
国产新品牌把荧光剂、甲醛、耐汗色牢度数据直接打在详情页,不合格工厂立刻被踢出名单。
黛安芬的欧洲标准曾经先进,如今和国内实验室数据摆在一起,优势被抹平。
年轻人思路简单:谁把信息摊开,谁赢。
退场消息传出后,二手平台出现奇特景象:全新带吊牌黛安芬被挂出,标价低于三折,依旧无人问津。
同一时间,国产品牌限量联名款被加价倒卖。
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投票:怀旧不值钱,当下才值钱。
有人担心外资撤离会让行业技术断档。
实情相反,黛安芬盐城工厂设备早被国内买家接手,老师傅带着图纸留下,机器继续转,只是标签换成中文。
技术没走,利润留下,税收留在本地,就业也稳住。
洋品牌退出,供应链反而完成一次升级。
接下来的战场在“细分”。
大胸、小胸、孕哺、运动、术后康复,每个需求背后都藏着十亿级市场。
黛安芬一款产品想包打天下,新品牌直接拆成五条线,不同胸型配不同面料,连肩带宽度都分三种。
消费者第一次发现,原来内衣可以像鞋一样合脚。
市场越拆越碎,老巨人转不过身,只能让位。
价格带也在重新排队。
九十九元以下拼成本,一百到三百拼功能,三百以上拼颜值和故事。
黛安芬卡在中间,上不去也下不来,像极了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
新品牌不跟你谈百年历史,直接甩一句:今天下单明天到货,七天无理由。
消费者听完立刻点头。
渠道、产品、观念三座大山一起压过来,黛安芬选择体面离场。
公告里没提亏损,只写“战略调整”,给会员留了一年半缓冲期,积分还能换赠品。
相比某些跑路品牌连夜关店失联,这份退场算良心。
良心归良心,商业不同情眼泪,跟不上就只能让位。
接下来轮到谁?
任何靠“洋招牌+高溢价+慢更新”吃饭的品牌都该睡不着。
内衣行业打了个样,其他赛道一样适用:奶粉、咖啡、洗发水,故事模板高度相似。
消费者已经学会看配料表、看产地、看测评,靠logo躺赚的年代过去了。
黛安芬关门那天,盐城老厂门口可能立起新招牌,名字听着土,产品却更懂中国女孩的肋骨和肩胛。
三十年轮回,市场换主角,剧情永远继续。
你衣柜里如果还留着那件钢圈战甲,别急着扔,穿上它照照镜子,就能明白什么叫时代从身上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