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品牌官宣: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25-11-23 21:27 浏览量:1
有些品牌的离开,不需要做什么营销,光一个消息,就能把一代人的记忆都翻出来。
11月21日,黛安芬官宣:25年12月31日,正式停止在中国大陆的运营。线上线下,陆续关停。
消息刚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怎么这么贵还卖不好”,而是“我的青春结束了”。
很多人是从一件黛安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有女生在网上说,自己第一件有钢圈的内衣,是高一那年,妈妈领着她去商场试的,品牌就叫黛安芬。
那天她站在明亮的试衣间里,羞得耳朵通红,导购拿着软尺在她身上比划,问她:“这边会不会勒?下围要不要再松一点?”
她记得那件内衣要三百多,妈妈咬咬牙买了,回家还特别叮嘱:“好好穿,别乱扔,这是大人的内衣。”
这种记忆,很多人都有一份。
在黛安芬进中国之前,很多小城市的女孩,内衣就是街边小店一包一包卖的棉布款式,码数就那几个,买回来要么空要么勒,谁也说不上哪里不对,只觉得怪。
等到有一天,她们走进商场,看到一个装修柔和、灯光暖黄的专柜,架子上排着各种颜色、各种罩杯的内衣,导购还会问你“有钢圈还是无钢圈”“是聚拢还是自然型”,你那种“原来我也可以被认真对待”的感觉,特别强烈。
黛安芬,正好踩在这个节点上。
这个牌子其实来中国挺早的。
1886年,它是在德国南部起家的,后来做成了全球知名的内衣品牌之一。1992年,他们就在盐城、海南设了生产公司,做内衣、睡衣、泳装这些。真正以零售品牌身份走进中国内地的商场,是在20年前后。
你家那几年经常逛商场,应该会记得,有一阵子很多城市都有他们办的内衣秀和巡展,那些光鲜亮丽的舞台,对当时习惯了“功能型内衣”的大众来说,很新鲜。
那会儿的黛安芬,就是“中高端”的代名词。
一件内衣动辄两三百,稍微好一点的款式四五百,旗舰店里高端款甚至接近八百。对现在习惯动手点淘系、平替一大堆的人来说,这个价格可能算不上什么天价,但放在十几年前,很多家庭真的是要掂量一下的。
正因为贵,所以很多女孩的“第一件牌子货”,才显得那么特别。
可时代真的是一点点变的。
过去内衣品牌讲的一个词叫“塑形”,要托、要聚、要上提。钢圈内衣就是为这个诞生的,支撑强,版型稳定,你穿上,视觉效果立竿见影。
黛安芬那时候靠钢圈打天下,也算是抓对了时代。
但现在你去看平台热销榜,基本都是“无钢圈”“无尺码”“零束缚”“像没穿一样”的广告,运动款、居家款、睡眠内衣、瑜伽内衣,甚至“大码舒适”系列,一个接一个出来。
研究报告里很直接:全球女性内衣消费,已经从“好不好看”,进化到“舒不舒服”“够不够多样”。运动内衣、无缝内衣、大码内衣都成了独立赛道,产品呈现“多品类长尾”。
用大白话说,就是以前大家都挤在几种经典款里厮杀,现在是各种小众需求,各占一块地盘。
中国这边,这种变化更猛。
本土品牌嗅觉特别灵,你今天说晚上睡觉想穿软一点的,它明天就给你推出“睡眠内衣”;你说上围小一点的女生也想好它马上给你开发“1/2杯的自然款”;你嫌贵,它就砍掉大量线下渠道,用网红直播间和工厂直发,价格打到百元以内。
反观黛安芬,它那套“商场专柜+中高端定价+经典钢圈款”,曾经很好,现在却开始显得慢、重、有点跟不上节奏。
你看数据,更直观。
有券商研报测算,现在中国女性内衣市场竞争激烈,前五名品牌加起来的份额,也只是6.2%。别说垄断,连“明显的头部”都谈不上。
在这样一个牌子特别分散的市场里,黛安芬的存在感其实已经很弱了——它甚至不在前五,市场份额还不到1%。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家日常逛街、刷手机时,绝大多数场景,都不会再碰到它。除非你本来就是它的忠粉,还在专门找它。
所以当撤出消息出来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就很正常:
有人说,“这是我青春记忆舍不得。”
也有人说,“我以为它早就不在了,我好多年没见过它了。”
黛安芬这次的“离开”,很克制。
11月20日,上海、杭州、广州一些门店店员已经证实撤店,只是都说“不方便透露原因”。第二天,官方就发出了明确时间表:25年12月31日停止在中国大陆运营,12月开始线上线下陆续停。
没有长篇大论解释经营困境,没有甩锅,也没有做感伤的广告片。
静静地说一句:我要走了,你们有需要就抓紧买。
这种风格,多少有点德国品牌一贯的冷静。
但中国消费者这边的反馈,却是热乎的。
有人开始盘点自己这些年的“内衣史”:从中学时第一次进黛安芬,到大学时尝试别家,到工作以后转向运动款、无尺码舒适款,一路下来,变的其实不是胸围,而是观念。
有姑娘说,“以前我以为女生一定要穿钢圈才叫正式,现在我上班、开会、出差基本都穿无钢圈了,真的不想再被勒。”
也有人说自己是“大胸困扰”群体,十年前很难找到合适的尺码,只能去这类大牌专柜,选材料、选支撑,现在本土品牌专门做大码系列,价格还更友好,选择多得多。
在某种意义上,黛安芬就像那个曾经带你入门的人。
等你走得足够远,回头发现,它还站在原地用同一套方法说服新人,但新人已经去刷短视频、看评价、抢直播间“券后到手价”了。
有人会问,那这是不是简单的“水土不服”或者“不会搞电商”?
也不能这么粗暴。
它其实也开了天猫旗舰店,也做过线上活动,价格看起来比线下有一些调整。但问题在于,它的品牌气质,始终偏向传统专柜的那种稳定、克制、经典,节奏慢半拍,话语也比较“老派”。
当整个行业都在吼“舒适到忘记穿”“一件搞定全场合”,再配合减龄模特、博主试穿、细节特写时,它那种内敛的产品展示,就很容易被淹没。
更现实的问题是,租金、人力成本这些线下负担,是赶不上线上野蛮生长的。你要维持门店体验,就很难把价格打到足够“卷”。
所以到它在中国市场变成一个尴尬的存在:
贵,但不是唯一。
专业,但已经不稀缺。
有故事,却不再是故事的主角。
黛安芬不是第一个“老外品牌”撤出中国,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几年,大家听到国外品牌关店、收缩、调整策略的消息不少。有人说是“中国市场不行了”,但真仔细更多是“你不行了”。
你以前靠进口标签、昂贵定价就能卖,现在消费者会看成分、看剪裁、看体验,顺便再看一眼评论区有没有翻车。
你以前觉得一个款式卖十年叫经典,现在大家要的是“一季一个小变化”,要的是“这件衣服能出现我今天的自拍里”。
内衣这种东西,更敏感一点。
它直接贴在皮肤上,每天戴着的,你是很难骗自己的。勒的、硬的、硌骨头的,你穿一整天就知道了。舒适感一旦被别的产品抬高了标准,回不去就是回不去。
当越来越多女生的习惯变成“先舒服,再好看”,而不是“先聚拢,再说别的”,那种传统钢圈内衣的黄金时代,其实就终结了。
谁没跟上节奏,就会慢慢被边缘化。
但大家在送它离开时,还是挺温柔的。
很多人的语气不是“活该”,而是“有点可惜”。
有人写:黛安芬教会我的,是女生可以被细致对待,可以有自己的尺寸和偏好,不是随便扯一件套上去就完事。现在很多便宜品牌也做到这些了,但第一个让我意识到这点的,是它。
这种话,你放在任何营销文案里,可能都有些矫情。但在一个普通消费者口中说出来,就带着一种很真实的年代感。
以前,内衣被视为遮羞布。
现在,它被当作自我照顾的一部分。
品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停在半路,有的跑到了前面,有的转了赛道,有的像黛安芬一样,逐渐退出。谁也不一定能“一直赢”,但谁也没白来过。
看到它宣布撤出中国,有人去囤货,把以前习惯的款式多买几件,觉得“穿到坏为止”;有人干脆借这个机会,准备彻底告别钢圈时代;还有人第一次知道这个品牌,顺手点进去看了一眼价格,默默关掉页面,心想“难怪”。
不同的反应,凑在一起,刚好拼出一个时代变迁的侧面。
等到25年12月31日之后,你再逛国内商场,大概就再也看不到那个熟悉的英文LOGO了。但那些第一次试穿时尴尬又紧张的瞬间,妈妈在一旁说“女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的叮嘱,可能会被记得很久。
内衣行业还会继续卷下去,新品牌会冒出来,旧品牌会再退几家。
很多名字会消失在橱窗里,但那些被某件小衣服悄悄改变过的日常,那些从不懂自己身体到慢慢学会选东西的过程,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