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藏匿的“活体秘密”,四女子过海关内衣夹带76枚禽蛋被查,鉴定结果均为濒危鹦鹉蛋

发布时间:2025-11-23 22:49  浏览量:1

四名神色慌张的女性旅客选择“无申报通道”通关,她们贴身藏匿的秘密,最终没能逃过海关关员的火眼金睛。

近日,厦门海关查获一起罕见的濒危物种走私案件,四名女性旅客内衣夹带76枚禽蛋企图入境,最终被现场查获。

经专业机构鉴定,这批禽蛋分别为太阳尾椎鹦鹉蛋、和尚鹦鹉蛋和红领吸蜜鹦鹉蛋,均属于保护物种。

该案不仅是近年来厦门海关查获的最大一起人身夹藏濒危物种案件,也再次引发外界对濒危物种非法交易及口岸监管成效的高度关注。

据《光明网》报道,事件发生在厦门口岸的进境旅检通道。

根据厦门海关通报,海关关员在执行日常监管任务时,注意到四名选择“无申报通道”通关的女性旅客神情异常、步态僵硬,与正常旅客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相关人员立即引起现场关员的注意。在对四人进行技术查验和现场问询后,四名旅客最终承认其在内衣中夹带了禽蛋。

经清点,每人携带19枚禽蛋,共计76枚。这些蛋类被用布料包裹,借助内衣固定在身体隐蔽部位,企图利用人体藏匿方式躲避海关监管。

根据海关人员介绍,这种手法在近年来并不常见,属于对监管漏洞进行“人肉化”操作,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危险性。

禽蛋在旅途中极易破损或发生变质,严重影响动物福利和生态安全,厦门海关随即将查获的禽蛋送交专业机构进行物种鉴定。

结果显示,这些禽蛋分别来自三种鹦鹉:太阳尾椎鹦鹉、和尚鹦鹉和红领吸蜜鹦鹉。

三者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是国际上受到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

附录Ⅱ物种虽然未达到“濒临灭绝”的程度,但其野外种群数量正持续减少,受到国际贸易的严格管控。

未经许可的进出口行为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加剧非法繁育、贩卖链条的活跃。

据业内人士分析,鹦鹉蛋一旦孵化成功,个体在市场上的价值可达数千至上万元人民币,部分稀有品种甚至可用于非法繁育和“洗白”操作,成为黑市交易的“高利润货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相关规定:

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未依法取得《濒危物种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情况下,严禁擅自携带、邮寄、运输、买卖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即便是个人行为,只要属实,也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厦门海关表示,目前已对该案正式立案调查,四名涉案旅客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接受处理。同时,涉案的76枚鹦鹉蛋已被妥善保管,等待后续生态处置安排。

从行为性质来看,四人涉嫌违反国家濒危物种保护制度,构成非法运输、携带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物种进境的行为。

如果情节严重,可能触及《刑法》关于非法运输濒危野生动物的相关罪名,面临刑事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海关系统持续加大对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

尤其在旅检渠道,面对越来越隐蔽和多样化的藏匿手段,执法人员不断通过科技查验、行为识别、风险预警等手段提升监管效能。

本案的成功查获,是厦门海关在日常监管中坚持“人防+技防”结合的一个缩影。

从对旅客行为的精准识别,到技术查验与现场问询的高效配合,再到物种鉴定与案件立案的快速响应,整个流程体现出海关系统在国门监管中的专业性和执行力。

厦门海关还表示,此案是近年来在旅检通道查获的最大一起人身夹藏濒危物种进境案,具有代表性和警示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部分不法分子为谋取非法利益不惜以身试法的行为模式,也再次验证了当前海关监管机制的响应能力和执法强度。

此外,案件的查处也起到了震慑作用,提醒广大出入境旅客遵守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涉及濒危物种保护领域,任何形式的侥幸心理都将面临严重后果。

一枚枚看似普通的禽蛋,背后却是生态系统的敏感神经。

厦门海关查获的这起走私案件,不仅阻止了76枚濒危鹦鹉蛋非法流入国内市场,更守住了国家生态安全与国际公约执行的底线。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公众,濒危物种不是可以换取利润的商品,更不是可以随意携带的“活体纪念品”。

法律的红线清晰明确,海关的监管常态严格有效。任何试图通过“贴身藏匿”规避监管的行为,终将难逃法网,付出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