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了!又一巨头败走中国

发布时间:2025-11-25 16:55  浏览量:1

曾号称中国女性“第一件内衣”的黛安芬近日宣布要退出中国大陆了。

11月21日,黛安芬集团中国子公司宣布,自2025年12月31日起停止在中国大陆的运营,其线上和线下渠道将从12月起陆续停止运营。

据媒体报道,部分商场内的黛安芬门店近期已经准备撤柜,有些专柜正在进行折扣清仓甩卖,打折幅度在5折到8折。有门店的店员透露,线下门店的生意比较差,客流量和销售额一直都不太理想。

在很多“80后”“90后”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黛安芬曾是很多人的内衣启蒙品牌。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对黛安芬的撤场感觉突然和震惊。

公开资料显示,黛安芬1886年在德国南部创立,如今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内衣品牌,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年产内衣超2亿套,产品覆盖欧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市场。1992年起,黛安芬先后在盐城、海南成立生产公司。2000年前后,黛安芬在中国举办的“梦醉霓裳桥”巡回展演呈现了近200场演出、覆盖30座城市。2008年,品牌正式进军中国内地零售市场。

据了解,黛安芬是最早将“钢圈内衣”引入中国的外资品牌之一。

价格区间方面,黛安芬定位于中高端。天猫旗舰店显示,其基础款内衣的定价大多在200元至500元/件,部分高端款式产品定价达到800元/件。

东北证券研报指出,目前全球女性内衣行业发展已进入“舒适多元期”,运动内衣、无缝内衣、大码内衣等细分品类陆续成为独立赛道,产品生命周期呈现“多品类长尾”特征,这一趋势在中国市场尤为明显。该研报还称,目前我国女性内衣市场竞争激烈、格局分散,黛安芬市场份额不足1%。

在此背景下,核心产品线长期聚焦钢圈内衣的黛安芬,尽管后续推出舒适系列,也为时已晚。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黛安芬此番的撤退,是没能跟上内衣市场的变革节奏。且其线上布局迟缓,单价还比本土品牌高30%,版型也不符合中国女性体型,种种因素之下,只能选择退场。

财哥点评:一个时代结束了

黛安芬退出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是它没能跟上中国女性内衣消费习惯的快速变化。这个德国老牌过去靠钢圈内衣的塑形功能打开市场,但如今中国消费者更追求舒适健康,无钢圈内衣已成主流。本土品牌如ubras、内外等抓住这一趋势,用更适合亚洲人的设计、更亲民的价格,加上电商渠道的爆发式增长,迅速抢占了市场。黛安芬虽然也尝试推出无钢圈产品,但消费者对其"钢圈专业户"的刻板印象已根深蒂固,转型为时已晚。

具体来看,消费需求的变化是最直接的推手。十年前,女性购买内衣更注重塑形效果,黛安芬的钢圈产品凭借其专业形象占据优势。但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无钢圈、无尺码内衣成为新宠,这类产品占比已接近70%。而黛安芬的产品线调整明显滞后,直到2018年才推出无钢圈系列,且价格仍维持在200-300元区间,比本土品牌高出30%以上。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让它在价格战中处于尴尬境地。

本土品牌的崛起则是另一大冲击。以ubras为例,其"无尺码"概念直击消费者痛点,通过明星代言和社交电商快速走红,五年内销售额突破20亿元。这些品牌更懂中国女性体型特点,比如针对亚洲人胸型优化设计,而黛安芬长期沿用欧洲版型,舒适度饱受诟病。在渠道方面,本土品牌早早布局直播带货、私域流量等新玩法,而黛安芬的线上销售占比不足15%,线下门店又因高租金成本成为负担。

黛安芬的退出也反映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普遍困境。它并非个例,此前Forever 21、Zara等快时尚品牌也因类似原因撤离。这些品牌往往在进入初期凭借品牌光环和差异化产品获得成功,但一旦中国本土品牌崛起,它们往往因决策链条长、本土化不足而掉队。黛安芬的案例再次证明,在中国市场,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生意,只有持续创新、快速适应才能生存。

如今,黛安芬的门店已开始清仓打折,线上渠道也将逐步关闭。它的离开,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内衣市场进入更激烈的本土品牌竞争阶段。对消费者而言,选择虽然更多了,但一个曾经陪伴几代人的品牌就此谢幕,难免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