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品牌黛安芬宣布,将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发布时间:2025-11-25 20:15  浏览量:1

刚刷到黛安芬要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心里有点复杂。这家德国老牌内衣的名字,曾经是很多人第一套品牌记忆的入口。11月21日,品牌官方明确宣布:从12月31日起,黛安芬在中国大陆的运营将彻底停止,线上线下渠道从12月起逐步关停。上海、广州等地的门店员工已经对外确认撤店,但具体原因却未能公开说清。这像是一段历史的折页突然被合上,留下空白,却也让人不由自主地回望它的起起落落。

这家1886年创立的全球大牌,巅峰时年销售额曾达到16亿美元,年产内衣超过2亿套。它的全球布局、它的“梦醉霓裳桥”巡回展曾把钢圈内衣的概念带进了千家万户。20年正式转入零售,门店遍布各大商圈,定价多在200到800元之间,长期被视为品质与中高端定位的代名词。它的故事,和中国现代女性时尚消费的成长轨迹,曾经是一段并行的风景线。

在中国的情缘尤其深。1992年,黛安芬在盐城、海南等地建立生产厂,2000年前后还推出了“梦醉霓裳桥”的巡回展,跑遍30座城市,演了近200场,让钢圈内衣的概念真正走入大众生活。随后进入零售阶段,门店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品牌以“200到800元”的区间定位,给人一种相对稳健的品质感。对很多消费者而言,黛安芬是一个阶段性的时髦与自信的标尺。

但历史的潮流总会改变方向。进入20年代,全球内衣市场的风向已然转向无钢圈、舒适体验与性价比并重。到24年,无钢圈内衣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68%,相比28年跃升了将近一半数的份额。黛安芬却固守钢圈线,哪怕后来补充了舒适款,公众记忆里对钢圈的印象仍然持续拉扯着它在市场中的表现。本土品牌的崛起如潮水般涌来,构成了对外资品牌的一轮强力挑战与替代。

中国市场的快速扩容,也让“赛道规则”变得越来越清晰。24年的中国内衣市场规模达到2237亿元,远远高于过去的认知。不是黛安芬做不下去,而是它难以与本土品牌进行等价竞争。市场在进化,消费者的需求也在进化。 Ubbras等本土无钢圈品牌在五年里就实现了接近20亿元的销售额,爱慕、曼妮芬等老牌在中高端领域用性价比与本土化设计重新绑紧了消费者。新兴品牌更是把国潮元素、运动款、睡眠款等多元场景打通,线上销售占比持续超70%,成为年轻人最熟悉的购买入口。相比之下,黛安芬的线上布局明显落后,仍以传统渠道为主,价格也比本土品牌高出约30%,200到500元区间的价格带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更关键的是,版型和尺码的贴合度在中国女性体型的多样性面前显得不够灵活,错位感逐渐被放大。

市场的叙事开始指向一个共识:不是品牌已经消失,而是一些老牌在变革的赛道上找不到自己的节奏。黛安芬的退出,看似一次简单的市场撤出,实则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全球化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生存需要更多的本土化策略、更多的数字化触达、以及对新一代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深度理解。随着本土品牌在设计、材质、尺码、营销手段上的快速迭代,外资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正变得越来越被挑战。

这也引发了更广泛的思考:一个成熟市场的退出,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品牌层面,线上线下渠道的协同、价格策略、产品线的更新速度、对中国女性体型的贴合度,以及对新媒体赋能的接受度,都会直接影响市场表现。消费者层面,口碑的传承与新鲜感的获取同样关键。市场层面,竞争的强度、品牌的资源配置、以及对本土化运营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一个高端品牌是否还能在中国市场继续站稳脚跟。

站在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或许更关心的,是我们在这场变局中还能从中学到什么。第一,市场是会用数据说话的。无钢圈的兴起、线上化趋势的推进、国货设计的崛起,都是可量化的信号。第二,品牌要学会与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深度绑定,而不是仅以价格或定位去博眼球。第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市场不是停滞的,美好的设计、真实的舒适触感、以及对不同体型的包容,才是留住顾客的关键。

黛安芬的离开,是时代落幕,也是本土品牌崛起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市场永远只认贴合需求的好产品。那条从工厂车间到商场柜台、从巡回展到电商直播的线,已经把无数品牌的命运连在一起。未来,谁能真正理解中国女性的多样化需求、谁就能在这片市场继续走下去。你会不会在下一次购物时,先看看这件内衣的设计是不是更懂你的身形、你的日常、你的情绪?也许正是这些细微的改变,正在重塑未来的内衣市场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