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不穿内衣,女性的自由选择,你愿意尝试吗?

发布时间:2025-11-27 20:08  浏览量:1

入冬气温往下走,衣柜翻一翻,薄衬衫T恤叠好放下去,动静小的,是那几件内衣被轻轻摘下来,压底了也不心疼,这个季节里,街上外套厚了,屋里暖气开着,很多人心里有数,这事不是一天两天,2023年平台上不穿内衣的话题早就上过热榜,挑战的阅读量堆上去了,小圈子的选择,慢慢变成一群人的日常,95后的身影多,穿搭换个路子,舒服一点,自在一点,日子照旧过,走路也更轻快,脱下的不光是一件布料,脑子里的那根弦也松了点。

冬天里常见的画面,羽绒服拉上拉链,里面空空的也不慌,第一口气顺了才算是开始一天,厚衣服遮住线条,肩膀松下来,抽屉里那些带钢圈的,勒肩带的,叠整齐塞进去,眼不见心不烦,早上醒来不摸黑找扣子,从睡衣钻进棉服,布料柔软贴着皮肤,暖和得很。

头一两天胸前空落的感觉在,风一吹有点凉,过几天就过去了,出门办事按原样,回家倒头就躺,想起夏天回家第一件事是把内衣摘掉,闷热散开,人轻不少,现在干脆省事,外面也不困在那两根肩带里。

到了天气热的日子,衣服单薄,防凸点这事摆在面前,想不穿的人开始找替代,胸贴乳贴一度卖得快,隐形效果是有的,透气不太够,硅胶贴上一会儿就出汗,四小时取下来能看到水气,久一点边缘发痒,皮肤起小疹子,走着走着贴子掉了,手忙脚乱捡不回,商场地上出现一个圆片,洗手间地上又一个,偶尔落到别人手里,场面僵住,尴尬也就那样。

贴不住的就去翻别的东西,创可贴能用,运动员那种肌贴也有人试,医用敷贴、医用胶带、婴儿护脐贴,都贴过,撕下来一轮又一轮,皮肤发红,心里盘算换条路更省事。

干脆从衣服上想办法,选材质硬一点的印花T恤,胸前有荷叶边褶皱的裙子上衣,带两个口袋的衬衫,黑色不紧的针织,长头发的人把发丝放到前面挡一挡,也够用,家里有妈妈穿的中老年背心,胸口缝一条棉衬,透气舒服,挡点线也稳当,不合身的吊带挂起来,不追求那一套小码小杯了。

动手能力强的拿剪刀和针线,卫生护垫剪开固定在衣服内侧,棉布热熔衬布做一块小垫,缝在睡衣胸前,洗了再缝,反复琢磨位置,穿起来正好。

忙前忙后绕着“防凸点”打转,心态也在一点点变化,有人突然想明白,露出轮廓不是什么大事,美剧里熟悉的面孔摆在那儿,《老友记》里瑞秋的扮演者经常真空,镜头一推一拉,谁都看得见,网友讲自己的经历,大学开始不穿,过了九年,没贴任何东西,班上课、实习、工作,生活照样,评论里有人点头,也有人发问,目光会不会让人不自在,这个坎有人迈过,有人还在门口打转。

这问一句图个啥,图舒服,冬天起床手伸进冰冷的内衣里,贴上去那一下刺痛,躲不开,不穿就绕过去了,走路轻松,呼吸顺畅,运动的时候不用担心肩带往下滑,胸口勒得喘不过气,钢圈压着肋骨,跑两步就疼,摘掉以后,胳膊抬起落下,动作更开阔。

也有场景不合适,跑步第一次有人说胸前韧带牵扯,隐隐作痛,双手托一托才跑完,过几天缓过来,后来再跑,韧带存在感还是在,摩擦衣服会不舒服,换材质,换版型,来回找,和内衣比一比,权衡一下,还是选那个更能忍的。

肩带滑落的烦恼常年存在,背心式也会往下掉,钢圈式、聚拢式当年卖得很火,买到合身的不多,皮肤痒,乳房下缘被压出一道痕,深呼吸不顺,洗多几次,钢圈变形,外力一压就戳出来,划皮肤,后背排扣对不准孔,单手够不到,折腾半天,穿一件衣服变成一个任务,耽误时间。

耳边常听一句,内衣保住形,不穿会下垂,科普做过解释,乳房靠悬韧带支撑,跟穿不穿的关系没那么大,变化更多来自年纪、弹性蛋白流失、组织老化、激素波动,内衣挡不住这个进程,塑不出固定形状,也挡不住外扩,发挥作用的地方在运动时减小晃动,在胸部更丰的人身上分担重量,给些支撑。

说到这就明白,选择本来就该在自己手里,家里办公那段时间,很多人干脆放弃内衣,键盘敲着,视频开着,日子照旧,法国有民调,2020年后很少穿内衣的比例从3%到8%,25岁以下人群里,有人直接在公共场合也不穿,占到18%,其中提到对抗把女性乳房过度性化这个理由,勾出32%。

2023年夏天,话题又往上走,超模晒日常真空照,歌手发声支持解放乳头的运动,秀场到街头,照片一张张传出去,风景变了一点,街角咖啡厅玻璃里倒影,人来人往,谁也没停下脚步。

这件事被说成潮流也行,不靠潮流也能成立,身体是自己的,怎么舒服怎么穿,决定本就来自身体的反馈。

摘下内衣之后,并不是一路平顺,目光还在,不同年龄的人遇到的也不一样,有位五十多岁的妈妈讲自己的经历,十七年前医生说乳腺增生,减少穿的频率,她夏天会穿防凸点的款式,其他时候尽量不穿,十几年过去,重新套上那种束缚感难以接受,近两年她想彻底换掉那类防凸点内衣,家里女儿不同意,出门前盯着她穿好,母女在门口停住,拿其他年轻人做例子也没用,贴过的标签落下来,形象这两个字挂在嘴边,面子也被提起。

社交平台上翻评论,类似的故事不少,女儿想不穿和父母沟通,遇到很重的话,态度坚硬,甚至有人描述过母亲用极端的方式逼她穿上,感叹一句,内衣穿在身上,结果像穿在家人的脸上。

演员们在镜头里更容易被放大,去年有位女演员穿旗袍跳舞时没穿内衣,舆论场一阵喧哗,到了今年上海的红毯,她真空穿礼服走过去,灯光落在肩上,照片传出来,评价里有各式各样的词,她继续走自己的路,发言很直白,想穿就穿,不想穿就不穿,评论区底下有人松一口气,说自己看见有人这样,心里更安定,放松了一点。

往前再拉几年,韩国的雪莉在节目里讲过,内衣像耳环,是配饰,跟着衣服和心情走,不是必须,她在账号里放过不穿内衣的日常,镜头对着自己,话说得清楚,希望有一天大家看这件事像看别的衣服一样平常,外界当时反应并不好,词很多,几年后再回头,风向变了,她离开第六年,人们提起她,态度柔和许多,不穿内衣这件事也就放在那儿,谁路过谁知道。

办公室里的小插曲也能翻转一个人的想法,有位女孩工作时不小心碰到同事胸口,

发现对方没穿,问了一句,周围人表情平常,点头继续忙,她一个人有点慌,事后回想,心里把这个结解开了,慢慢加入不穿的一队,开始分享自己找到的布料替代和改衣方法,也说出走在路上即便被看两眼也不需要自我否定,这种坦荡被更多人看见。

选项不止一个,穿内衣图支撑也可以,不穿图舒服也可以,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必被放大,我们要紧握的是穿衣这点小事背后的决定权,还是那个身体的归属权,把它从外在目光里抽出来,还给日常,去掉那些多余的暗示和标签,放在衣柜里的一件物件,终究会像耳环一样不起眼,穿与不穿,走出门,谁也不会把它当成一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