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乡女人改变命运,中国深山画娘炸翻国际时尚

发布时间:2021-07-24 17:31  浏览量:12

2009年11月,贵州苗族丹寨里来了一位陌生女子,她走村串寨,跟几十个蜡染画娘重复着一句话:你们可以走出这里。

从未出过大山的画娘们,无一例外全部拒绝了她:“我们不认识字,没有办法赚钱,万一出去了,遇到骗子可怎么办?”

几年后,她们逐渐发现,外面的世界没有这么可怕,陌生女子带她们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既定的人生轨迹,进入了一场全新的命运。丹寨蜡染蜡染,中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秦汉时就有记载,六朝时流行,唐代尤为兴盛。后来,新兴工业代替了传统手工,蜡染工艺在很多地方失传。

贵州东南部的丹寨是丛林山区,地势险恶交通不便,长期和外县隔绝,蜡染得以代代流传下来。

丹寨苗族蜡染的图案以太阳、神鸟、窝妥和苗族图腾为主。史料记载,苗族先民从黄河流域西迁,苗族“丹都支系”的先祖是其中的一支。他们使用蜡染,自称“嘎弄”,意为“鸟的传人”,因此这里的蜡染中多有鸟图案。在蜡染中,窝妥也是常见的图案。“窝妥”是丹寨苗族衣服上一种固定不变的、水涡旋纹的图案,据传是为了纪念先辈们经水路迁徙的历史。丹寨里的苗族女子,从小就跟着母亲、外婆学画蜡,十多岁就是民间高手了。她们创作的时候不需要图样、直尺、圆规,只一把铜刀,一块土布,就能随心所欲地创作,单就鱼和鸟就可以画出几百种图案。

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对祖先的缅怀、神话故事都是素材,半天画一面丝巾,两天画一件衣服,女性盛装则要花上好几天甚至上月时间。云雾里,深壑中,山上门前的一块稍平坦的地,都是她们尽情创作的舞台。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生活乐趣的蜡画被印在素白的布匹上,在染缸里搅拌五六次,再经过漂洗、煮沸晒干后,便可裁制成衣服、床单、背包等。寨中的女子用这种古老的方式,书写着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眷恋,记录下先民们迁徙的历程,她们制作的蜡染衣物,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2006年,丹寨蜡染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山画娘1973年出生的杨乃金,画了30多年的蜡染。从小,她跟着母亲学蜡染,十多岁时,跟寨子里的其他女性一样,铜刀作笔,蜂蜡为墨,花鸟鱼虫信手拈来。

画蜡染的日子是开心的,与大自然为伴,边画边唱歌,还能开心喝酒。按照既定的人生轨迹,她将和寨里很多画娘一样,农忙时下地干农活,农闲画蜡染,日复一日,在蜡染中记录着苗族的迁徙历史和古老的神话传说,表达情感、对生活的期盼。但她也好奇外面的世界,是不是跟寨里一样,女性没有收入没有地位,连笑都不敢露出牙齿。16岁那年,她跑去了县城打工,洗车、刷盘子,一个月能赚30元。22岁时,她回到村寨结婚生子,继续着祖辈们一生与深山为伴的生活。

直到2009年,陌生女子宁曼丽的到来,改变了画娘们的命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在安徽做纱线生意的宁曼丽遇到了经营危机,公司积压了大量面料,欠下800多万元债务。到贵州旅游的她,看到蜡染后,发现面料跟自己积压的面料吻合,想到了把面料搬到贵州做蜡染,变成钱还债。那时候没有公路通往村寨,只能步行,她走了7个多小时,才找到家家户户能做蜡染的村寨,跟他们说带你们到县城做蜡染。失望的是,很多画娘们很多从未走出过大山,没有一个人愿意跟着她。

宁曼丽第三次登门拜访后,几个画娘决定试试,杨乃金就是之一。她们走出大山,去了县城的宁航蜡染公司上班。画了一个月蜡染后,杨乃金领到了900元工资。她高兴极了:洗车刷盘子一个月能赚30元,养一头猪才能卖700块,我从来没有一个月赚过这么多钱!改变命运画娘们打消了疑虑,不再把宁曼丽当作骗子,纷纷走出大山到县城里上班。年近六旬的杨而朗是一名独臂蜡染艺人。40岁时,她因意外失去了右臂,用左手学习绘画。别人画三张画的时间,她只能画一张。好强的她在别人吃饭的时候画画,别人睡觉的时候也画画,作品在蜡染比赛中获奖。靠画蜡染,她供养一双儿女成功读完了研究生。

画娘们多数没有上过学,也不认识字。她们从出生便背负着蜡染使命,"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绣,浸染剪裁",这是丹寨女性的一生。活了半辈子,她们从没想过蜡染还能赚到钱。工资按件计费,画得多收入也高,画娘忙活一个月下来,能赚两三千元。能赚钱了,有了经济自主权,在家里的地位也上升了,她们感受到了手艺人的尊严:以前买蜂蜡买布匹都得问老公要钱,现在自己想买多少买多少。

宁曼丽被画娘称作宁妈妈。除了画蜡染,她们还跟着宁妈妈学习古诗、认字,学汉语学讲普通话。

但创业之路并不顺利。蜡染作品在店里直接销售,也通过经销商零售商送往景区等。手工作品价格不低,销量是个难题。2011年时,公司又不景气,宁曼丽连续8个月都发不出工资。画娘们的丈夫跑上门来,砸门要带她们回大山里,宁曼丽也做好了散伙的准备,但最后没一个画娘离开。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队伍壮大,48个画娘加入了创作中,公司经营也有了起色。除了零售,来自***、痴迷于蜡染作品的人还会来取经,宁曼丽还推出了蜡染体验游学培训活动。

望着画娘们的笑脸,听她们画画时的歌声,她也爱上了苗族蜡染文化,决定要用一生来做好这一件事,传承好千年的手艺。走向国际2016年11月,出生于哈尔滨的38岁设计师成昊,在北京看了“千年窝妥”主题展,这是云上丹寨举办的非遗特展。之后,他对蜡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年,他和设计师朋友到贵州采风,结缘宁航蜡染。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彷佛找到了归处。苗寨画娘们朴实的热情,纯真的笑容,让他爱上了这个地方。两个月后,他直接住到了丹寨,埋头于蜡染创作。

他想带着这深埋于山野的千年文化,走向国际时尚舞台。

蜡染图案富于生命力,有自然的灵动,成昊想在图案中加入现代时尚元素,以便让更多人接受。这一提议遭到了画娘们的集体排斥,她们拒绝按照设计师的图样款式制作,认为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图案,每一个都有意义,不能改。多次沟通后,画娘们看到模特穿着的小样很漂亮,不再排斥了。一个月时间,成昊设计了6套服装,模特穿着衣服在小镇走秀,画娘们发现自己的蜡染原来能这么高大上。

17岁开始就学习裁缝的成昊,喜欢中国文化,一直说自己是用中国文化讲故事的小裁缝,二十年来,他带着中国元素的设计作品,登上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等各大秀场。接触蜡染后,他发现,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通过蜡染,是在把历史穿在身上。

工业社会批量生产的图案,是没有灵魂的。画娘们手工绘制的鸟、鱼,似在天上飞水里游,是有情感和温度的。他要做一个用蜡染做衣服的小裁缝,讲好每一个图案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2019年年底,宁航蜡染接到了英国伦敦时装周的邀请。他们辗转多个国家,历经半个多月,将36套衣服送上了时尚周的舞台。2020年2月15日晚,秋冬伦敦时装周首届“中国之夜”主题时装秀上,丹寨的苗族蜡染服饰设计系列亮相,上演了一场传统与时尚的视觉盛宴。

2021年,淘宝造物节上,宁航蜡染被评为今年的“天下第一造”,年轻人涌入展台,现场体验蜡染。望着一张张好奇的脸,60多岁的宁曼丽说,觉得传统文化更有了希望。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他们要用一生守护好这门手艺。

网站编辑:黄馨雅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