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神康护 | 2025全年健康养生月历来了!抓住每个月的重点,疾病绕着走
发布时间:2025-01-02 17:11 浏览量:26
转自:华神科技
2025全年健康养生月历来了,
跟着做,新的一年健健康康。
1月养生重点:做好保暖护“两头”
1月天气寒冷,同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小寒。
1、护头:头部和脖子需保暖,防鼻炎、头痛及心脑血管病。别忘口鼻保暖,以防急性鼻炎。
2、护脚:寒冬泡脚养血补气,可用桂枝等药材。水温适中,水量淹过脚腕。
此外,南方人通过按摩或艾灸阴陵泉、关元、肾俞等穴位,可温阳化湿;北方人按摩关元、肾俞、太溪等穴位既可温阳还能防燥滋阴。
艾灸选择
华神科技无烟灸条作为“国药准字”无烟灸条,添加有羌活、细辛、白芷、甘松、木香、艾叶炭六种中药,细辛发散风寒,除湿止痛为君药;白芷、羌活发散风寒为臣药;甘松、木香行气止痛;艾叶炭温经散寒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
2月养生重点:初春养生“三个早”
2月已经进入到初春,“立春”和“雨水”是一年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前两个。这个时候养生讲究三“早”。
1. 早防晒多保湿:防晒不仅夏季重要,初春大风干燥也需护肤,敏感皮肤尤需早做防晒。SPF15左右、乳液或水状防晒品可补水防紫外线。
2. 厚衣服别早脱:“春捂秋冻”,如果一下子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因不适应气候变化而易着凉得病。
3. 早起晚睡更精神:立春后,开始昼长夜短,为了顺应这种昼夜变化,可以适当“晚睡早起”,晚睡不要晚于11点。
此外,初春经常起风,嘴唇易干裂,做好保湿工作。
3月养生重点:防好疾病备好“两茶”
春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平时在家也要多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按摩或者艾灸足三里、风池、迎香等穴位也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初春时节,咽喉类疾病有上升趋势。家里有慢性咽喉炎病人的可饮用润喉茶,温服、频饮不拘次,每日一剂。
推荐:桔梗菊花茶和玉蝴蝶茶
春天多户外活动提神醒脑,改善春困。捏揉指尖疏通经络,调节阴阳。
4月养生重点:养生记住一个字“柔”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翻过谷雨即是初夏。但越是如此变换,养生越要注意柔和适度。
1、饮食“柔”:春季宜食山药、蜂蜜、大枣及祛湿食物如赤豆、黑豆等。
2、运动“柔”:春末宜多动但勿大汗,早晚气温低,大汗后勿吹风以防感冒。
5月养生重点:养生重滋养、祛湿气
五月,立夏和小满节气到来,人体也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应该注意健脾祛湿。
1、立夏养心是关键:立夏时节,养心尤为重要。中医理论指出,“夏气通于心”,确保充足睡眠与养阳,有助于心脑血管健康。
2、饮食清淡偏苦味:饮食调养应以清淡为主,推荐适量摄入苦味食物。如苦菜,这一时节的代表性食物,属菊科植物,有助于清热、去火、开胃。
3、健脾利湿食物助祛湿:五月起,需提前预防湿气,可食用清热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等。避免海腥、羊狗肉及冷饮,以免助湿伤脾。常喝粥品如绿豆粥、荷叶粥,利于湿热排出。
6月养生重点:夏季易疲倦,养成三习惯
六月夏倦来袭,人们易疲劳且易中暑。
1、调整作息,午睡补眠:夏日白昼长,睡眠易受扰,适当午睡大有裨益,建议时长半小时至一小时。
2、清补饮食,苦夏有方:饮食上宜清淡,忌过度贪凉,并适量摄入苦味食物。
夏季应减少荤食,多吃蔬果谷物,尤其是“瓜族”如苦瓜、冬瓜、西瓜等。
明代李时珍推崇粥为夏日佳品,可将绿豆、莲子等清心祛暑食材与粳米共煮,凉食健脾祛暑。薏米赤小豆粥清热利湿养肝,冬瓜荸荠粥则益胃肠生津。
芒种后宜食苦味食物,如苦瓜、生菜等。
3、适量运动以早晚为佳,午时运动易伤心液。
此外,此季应健脾,可按摩脾经原穴太白穴。
7月养生重点:祛湿养心,清凉一夏
七月小暑大暑,酷热难耐,人体易出汗,常感慵懒乏力,呈现“无病三分虚”状态。
1、祛湿清热,饮食宜咸淡相宜:此时需及时补水,并常食益气养阴的清淡食物,如山药、大枣等。酷暑天气,饮食宜咸少甜,烹饪时可加姜、葱等调料,多选温软食物。荷叶冬瓜汤清热解暑、利尿除湿,尤适暑天口渴、心烦者饮用。
2、养心静气,避免情绪中暑:夏季属火,通心,人易烦躁。中午前后为中暑高发时段,适当午睡、放松静养,有助于养心防暑。
想改善睡眠,可以按摩内关穴,内关穴位于腕掌侧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一天两次,一次不少于36下。
8月养生重点:润燥也要健脾
八月立秋至,暑气渐消,处暑标志着暑天将尽。此时养生要点在于“燥则润之”。随着昼夜温差增大,饮食既要祛暑清热,也要应对秋燥。
1、润燥为先:此时秋燥偏温,宜清补。应多食用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如芝麻、糯米等,以滋养胃津。
2、健脾为要:立秋至秋分为长夏,此时消化功能较弱,过量冷饮易伤脾胃,秋季易发腹泻、便秘或咳嗽。
故需健脾,可通过按摩足三里和阴陵泉等穴位来健脾养胃,这两个穴位易于触及,常捏有益。
9月养生重点:夜防凉,护心肺
九月涵盖“白露”与“秋分”,谚语云:“白露秋分夜,寒气日增夜。”白露时节昼夜温差显著,雨后气温骤降。
1、保暖防寒:此时衣着不宜过于单薄,以免冷空气侵袭肌肤,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疾病,如发热、咳嗽等。故早晚需添衣被,避免袒露,睡眠勿贪凉,撤凉席,紧闭门窗及空调。
2、滋养心肺:需滋阴润肺,抵御秋燥。饮食上应增加芝麻、蜂蜜等柔润食物,以及西红柿、百合等益胃养肺之品,同时保证充足水分,维持肺与呼吸道湿润。
季节转换之际,心脑血管病患者尤需留意,夏季与秋冬用药方案或有不同,适时调整至关重要。
此外,常按太冲穴可助缓解抑郁,提升情绪。
10月养生重点:晚秋保健做好“三防”
十月迎来寒露、霜降,预示冬季将至。作为秋季尾声的两个节气,此时气温起伏,养生保健尤为关键。
1、适度秋冻:古语云“春捂秋冻”,意指初寒时节不必急于添厚衣,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然而,“寒露脚不露”亦提醒我们,秋冻需适度,注意保暖足部。
2、润燥养身:选择润燥滋阴的食物能增强免疫力,如全麦面、豆芽、花生等,以及秋季时令蔬果如南瓜、萝卜、梨等,均适宜此时食用。
3、调节情绪:秋季日照减少,褪黑素分泌增多,易致人情绪低落。参与团体性慢活动,如下棋、养花等,可有效缓解悲秋情绪。
11月养生重点:立冬进补不能“盲补”
“冬季进补,力壮如虎”,但需避免盲目,应坚守“少咸增苦”的原则。
宰杀禽畜,搭配当归、人参炖煮,是多地抵御寒冬、补充元气的传统。此外,山药、大枣等食材常食可补虚滋肾、养血润燥;鲜菇鸡汤、银耳红枣羹等小补佳品也适时宜。
具体分地域来说就是,“南方清补,北方温补,高原润补”是大环境的原则。
北方冬季严寒,宜食大温大热之物,如牛羊肉。
长江以南虽入冬,但气温相对温和,进补应以鸡、鸭、鱼等甘温食材为主,如台湾的“姜母鸭”便颇受欢迎。
高原山区气候干燥,宜食甘润生津的果蔬、木耳、冰糖等,如冰糖炖雪梨便是佳选。
12月养生重点:睡前泡泡脚,赛过参鸡汤
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温热病生”。12月大雪之后,“养藏”尤为重要。
熟食雪藕颇为相宜。雪藕富含淀粉、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生吃可助治疗咯血,熟食则能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睡前一盆汤,胜过参鸡汤。”此“汤”指泡脚。深冬泡脚能刺激脚部穴位,如太冲、隐白等,从而滋补元气、调理脏腑、促进新陈代谢。药物泡脚更能使药物成分透皮吸收,发挥效用。
此外,每日仅需三分钟,以拇指顺时针按摩足心涌泉穴100次,可强肾固腰、助长阳气。涌泉为肾经首穴,以拇指或足跟按揉至足心发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