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别忘给心血管“保暖”
发布时间:2025-01-03 10:42 浏览量:7
入冬后,我市出现了多次明显的降雪降温过程。随着冷空气的来临,心血管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医生提醒,面对时有出现的温度断崖式下降,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和对心血管的保护,谨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冬季高血压易发作
家住市区的张女士今年60多岁,本身就患有高血压,进入12月以后,她感觉比以前更容易累了,“以前早上出门买菜都没啥事,这段时间早上出去买菜,还没走到早市就有些头晕,平时也常会出现头晕的情况。”
随后张女士自改服药剂量,开始每次多吃一粒降压药,在头晕等症状仍不见好转后,就前往医院就诊。经过诊断,医生考虑为血压控制不佳导致的病情加重,不建议在血压控制不佳的情况下自行调整药物及剂量,需经过专科医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加以调整。
“实际上,心血管相关疾病在冬季是高发期。”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心血管内一科主任孟子敏介绍,每年秋冬季,气温下降后,无论门诊还是住院病人都有明显的增加。
为什么寒冷会诱发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高发呢?“寒冷的气温会导致人体的外周血管迅速收缩,血管的直径减小增加了血流的阻力,因此血压也就升高了。也因为血流阻力大了,血压高了,心脏就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进而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病症也更易发作。”孟子敏表示,除了寒冷天气的影响,冬季运动不当和饮食过量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冬季寒冷,早晚温度较低,户外较冷时高强度运动,会使心血管系统负担沉重,血压更容易升高,心跳增快,这些都会增加发病的几率。此外,饮食摄入超量、吸烟、饮酒、熬夜、兴奋过度等,也造成身体负担加重,诱发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严重时危及生命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等。一旦心脏功能异常,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会影响身体其他器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市民陈先生今年56岁,日前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便以感冒治疗。但服用了不少感冒类药物后,咳嗽仍不见好,这样的情况持续了近一个月。随后,他又出现了胸闷、气短,不能平卧的症状,前往医院就诊后发现为“急性心力衰竭”。
“陈先生本来就有十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平时血压控制的不是很理想,这次又因冬季呼吸道感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孟子敏解释说,本身血压偏高,寒冷季节血管收缩和交感神经的刺激,使得血压再次升高,而冬季流感、肺炎等感染性因素进一步诱发了心衰。可以说,在基础疾病和感染疾病双重作用下点燃了体内的“定时炸弹”。
在检查中,医生还发现陈先生的肾脏也有很大的损伤,究其根本原因,是常年的高血压导致的。“高血压会导致肾脏的灌入量增加,从而增加肾脏运行负担,长年累月的‘高负荷’运转,致使肾脏损伤严重。”
心血管疾病重在预防
医生提醒,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预防。首先,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气温骤降,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外出时穿戴足够的衣物,特别是头部、颈部和四肢。在室内也应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温差过大。其次,合理膳食,应进食一些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不多于6克,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此外,坚持体育锻炼,适当运动。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运动时选择安全的地方,勿激烈运动或者长时间大量运动。运动建议选在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进行,如上午9时至10时,下午2时至4时。情绪保持平和,谨防过度疲劳。
同时,坚持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尤其是既往有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的患者。孟子敏建议,患者应在家中备有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并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血压波动时,增加监测次数,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注意避免感冒等疾病,以免诱发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应坚持规律服药控制好基础疾病,不要擅自减药、停药或换药。在冬季来临之前或血压波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另外,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灵等,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尽快送往医院。在等待急救车到来的过程中,应避免随意搬动患者,以避免加重损伤。
记者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