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凉,流感病毒随之活跃,医生:注意保暖防寒

发布时间:2025-09-04 15:03  浏览量:1

一场秋雨一场寒,空调刚撤下场,外套还没来得及登场,流感已经悄悄在门口排队了。每年这个时候,门诊里咳嗽打喷嚏的患者像赶集一样涌来,病房的床位也跟着紧俏起来。

有人感叹说:“这不就是普通感冒吗?”但真要是把流感当成普通感冒,您可就大意了。

咱们得分清楚,“感冒”是个通俗说法,医学上叫上呼吸道感染。其中一类病毒叫流感病毒,它的“脾气”比普通感冒病毒可爆多了。

普通感冒多半是鼻塞、流涕、轻咳;而流感是发烧、寒战、肌肉酸痛,像被卡车撞过还倒车碾了一遍。更关键的是,流感还真能“要命”。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流感相关并发症每年导致全球约29万至65万人死亡。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慢病患者是高危人群。你以为只是发个烧,结果肺炎、心肌炎、脑炎都可能接踵而来。

人体的免疫系统其实挺“娇气”,温度一冷,它的反应速度就慢半拍。尤其是鼻腔和气道的黏膜在低温下容易干燥、血管收缩,局部免疫力降低,病毒趁虚而入。这跟咱们冬天手脚冻得慢吞吞是一个道理——打仗要兵快将勇,体温一降,免疫“士兵”就打瞌睡了。

再加上天气转凉,门窗紧闭,通风变差,病毒在空气里蹦跶得更欢。学校、办公室这些密闭空间,简直是流感的“自助餐厅”。

很多人对流感疫苗有误解,觉得打了也照样感冒,那不是白打一针?这其实是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为一谈了。

疫苗是针对流感病毒的,对其他感冒病毒没用。就像你穿防弹衣防枪子儿,但不代表你就能免疫蚊子叮。

国家卫健委每年都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制定当年流行毒株的疫苗组合。虽然疫苗的保护率不是100%,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2023年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流感疫苗可降低50%以上的住院风险,在老年人中保护率更高。

别笑,“多喝热水”这句国民级鸡汤,在流感季还真不是空话。适量饮水可以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这对抵御病毒很关键。干燥的黏膜就像开裂的土壤,容易“种”下病毒的种子。

但也别太激进,一天喝八升水那是灌溉庄稼。成年人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就差不多了,具体看体重和出汗情况。喝水温度也别太烫,超过65℃的水长期饮用可能增加食道癌风险。温水才是正道。

从中医角度讲,流感属于“时行感冒”,多由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而致。气温骤降,风寒之邪易入体,尤其是头项、背部暴露在外,卫阳受损,邪气趁虚而入。中医讲“阳主卫外”,保暖其实就是在护阳。

有人说穿得多也感冒,那可能是体内阳虚,不是穿衣能解决的。更有甚者,冬天还穿露脐装,那可真是“给病毒开天窗”。

一项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研究指出,合理使用中药如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对流感早期确有拮抗病毒作用,但前提是辨证施治,别自己乱煮一锅“感冒汤”。

这是一个经年未解的灵魂拷问。答案其实很简单:看你烧得高不高,出没出汗。体温在38.5℃以下,身体在自我调节,适当保暖可以帮助排汗散热。但如果体温已经高得“脸红眼花”,再捂就是火上浇油。

有研究表明,高热状态下包裹过多会导致体温调节失衡,甚至诱发高热惊厥。尤其是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出问题。科学做法是:温水擦浴、适量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再辅以物理降温。

疫情三年,大家早就练就了戴口罩的“肌肉记忆”,但随着疫情政策调整,很多人也把口罩一扔了之。流感病毒的传播路径和新冠极其相似,主要靠飞沫接触传播。口罩依旧是阻断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室内通风也是关键。开窗并不会“吹进病毒”,反而能稀释室内病毒浓度。建议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洗手就更不必多说了——你摸了门把手、公交拉环、键盘鼠标,手上堆着一层微生物“彩虹糖”。饭前便后、揉眼挖鼻之前,水和肥皂才是黄金搭档。

别幻想靠一碗鸡汤或一瓶保健品就能百毒不侵,但饮食调理的确能帮你提升免疫力。比如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柠檬,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瘦牛肉、南瓜籽,不仅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还有助于上皮细胞修复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者更易感邪。秋冬宜食温补食物,如山药、莲子、红枣、羊肉汤等,少吃生冷寒凉。热饮不等于高糖饮料,别一边嚷着怕流感,一边喝着奶茶加三分糖。

有些人感染了流感病毒,症状却轻得像没事人一样,医学上叫“隐性感染”。这些人不咳不烧,但照样能传播病毒,是流感季的“隐形炸弹”。一项发表于《中华传染病杂志》的研究指出,流感隐性感染率可达30%以上。

即便你“自觉没事”,在流感高发期出入公共场所也别忘了戴口罩、勤洗手。对家庭中的老幼病弱,更要注意防护。

当然有。人在熬夜后第二天感染流感的概率会显著上升,这是因为睡眠不足会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又研究发现,长期摄入高糖饮食的人,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更高,病毒一来就容易“反应过度”,引起更严重的症状。

还有一个冷知识:流感病毒在低湿度环境中更活跃。所以干燥时,可以适当使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40%-60%),既保护呼吸道,又降低病毒活性。

没人愿意生病,更没人愿意在冬天还要请假、打针、住院。但健康这件事,它从来不是靠“运气”维持的。保暖防寒不是口号,是对身体最基本的尊重。别等到被病毒“招呼”了,才想起那些被你忽略的小习惯。

别怕小题大做,病毒可不会因为你“硬扛”就放过你。

参考文献:

[1]王全意,邱淑媛,刘志红.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4):486-490.

[2]姚晓红,王宏斌.流感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及其防控策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2):89-94.

[3]张颖,刘璐,李娜.中医药干预流感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5):52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