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这4类人要注意保暖!
发布时间:2025-09-23 12:51 浏览量:1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今天(9月23日)
我们迎来秋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秋分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到,意味着正式进入秋季,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秋天。从此开始,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天气也变得越来越凉。
01
重在养肺、保护肠道健康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因为秋天是阴长阳消的季节,要以养阴为主。同时,秋天主收,万物收敛,秋分之后应以养肺、保护肠道健康为主,饮食上可以选择温和的食物以保护脾胃。
02
以下4类人要注意保暖
秋分节气后建议洋葱式穿衣法。比如早晚温差大的时候,要注意衣服一层一层增加,中午温度高的时候,要注意一层一层减衣服,这样避免凉风来的时候受凉,同时也避免温度还没有完全降的时候出汗太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关注天气的变化,尤其是老年人和身体弱的人。
不仅仅是穿衣要有讲究之外,我们在户外运动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慢跑、快走,不要出太多汗,运动要循序渐进。
尽量选择早晨的时候来锻炼,所以要注意早睡早起,早起有助于阳气的生发,早睡也有助于阳气的收敛,避免寒邪的侵袭。
秋分时节
以下4类人要注意保暖
肠胃病患者
肠胃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冷空气侵犯胃肠,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肠胃疾病复发,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校园内的学生还容易出现传染性的秋季腹泻。
尤其是慢性腹泻、溃疡病人受寒冷刺激后,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患者
寒冷容易导致人体的血管紧张,使得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会引起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暖。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患有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人呼吸道的防御功能比较差,寒邪容易乘虚而入,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加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关节病患者
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的人群,受寒时“老寒腿”会疼痛加剧,故应注意腿部保暖,不宜受冻。
这2个部位也要注意保暖
01
腹部
腹部受寒容易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瘀滞经脉使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有胃病史、慢性腹泻,痛经等人群尤其需要注意。
保暖方法:
① 穿马甲:女性在秋季应尽量避免穿着露脐装及低腰裤。老人、小孩、寒性体质女性及肠胃不佳的人群,不妨在出门时穿一件马甲,避免腰腹部受寒。
② 搓腹法: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在肚脐上,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不仅可有效地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还可以调理脾胃、预防腹泻、便秘。
02
足部
足部皮肤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肤温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
保暖方法:
①泡脚:坚持用热水泡脚,能有效地缓解手脚冰冷、温暖全身。若在热水中加入生姜、花椒,可加强祛风散寒的功效。
②按摩脚掌:脚掌是人体脏腑的反射区,经常按摩脚掌可刺激气血运行、改善足部冰冷的情况。如果记不清脚掌上的穴位,可整体进行密集的按压,每按压一个地方,停留3秒~5秒,直至足部恢复温暖。
专家提醒:“秋冻”的本意是让健康的人群通过适当的耐寒锻炼来逐步适应寒冷的状况,为我们度过严冬做好准备。
但是对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在寒冷刺激下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这样很容易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容易发生急性的心梗、脑梗。
03
秋分养生吃什么
01
秋藕
秋藕最养人,生食可以养阴润燥,缓解口干舌燥的问题。如果藕再加上一点蜂蜜,做成藕蜜糕,既可以缓解秋燥,也可以缓解便秘问题。
02
鸭肉
鸭肉可滋五脏、清虚热,还可以补水、行水、养胃、生津。
注意: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胃阳虚的人不宜吃过多的鸭肉。
03
梨
中医认为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润肺止咳。
一般人生吃即可,小孩或是脾胃弱、体质虚寒的人最好蒸熟后吃,也可以把梨皮削下来与梨肉一起放到锅里煮水喝,吃梨肉、喝汤。
04
秋木耳
当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气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错过的美味。
一些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都很适合秋分时节食用。
05
白扁豆山药粥
很多人受凉以后出现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好,白扁豆有很好的健脾止泻,还有利湿的作用。山药粥是非常好的一个能够养脾胃,同时还能够补肺补肾的食材。
做法:选择50克到100克的干山药,再配上白扁豆一起熬成粥,可以缓解腹泻,尤其是长期腹泻。
06
代茶饮
天气转凉,气温的波动比较大,燥容易伤阴,有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肝阴不足,出现了肝火上炎、头晕的情况。
功效:养肝阴,清肝火。
做法:生地、白菊花、金银花、枸杞子各10克,放在养生壶中煮水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