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品牌授权,别做电商了!一份贴牌赚10亿,门道太深
发布时间:2025-09-23 15:37 浏览量:1
2025年,大多数电商老板还在为流量见顶、退货率攀升而头疼时,圈内人“流星叔”带着3人小团队,切入了一个被忽视的赛道——品牌品类授权,一个月就赚了65万。
听起来像故事,但在有20年电商经验的他看来,只是抓住了一个行业红利而已。
很多人一听“贴牌”,就觉得是低端、山寨的代名词。但现实是,罗蒙靠这个模式每年能有50亿元的收入,无印良品(中国)也超过了40亿元。
这门“卖标”的生意,远比卖货本身更赚钱,但里面的门道,也确实太深。
有人可能会觉得,品牌方把自己的牌子授权出去,尤其像南极人那样搞“万物皆可贴”,不是在消耗自己的品牌价值吗?
从表面看,确实有这种风险。但深入一层会发现,这其实是品牌方的一套“阳谋”。品牌方通常很聪明,他们不会把自己的主营业务授权出去。
比如,做内衣的猫人,不会把内衣授权,但会把一次性内裤、床上用品这些非主营品类放开。
他们自己去开拓一个新品类,研发可能就要两三年,还要建生产线、搭团队,成本高、风险大。
把这部分授权给更专业的产业带商家,比如汕头的内衣产业带、义乌的保暖内衣产业带,品牌方只需做好品控,就能轻松把品牌影响力渗透到新领域,还能坐收一笔可观的授权费。
对于接盘的商家来说,这更是摆脱低价内卷的绝佳机会。做白牌可能只有40%的毛利,但一旦贴上知名品牌的标,毛利能立刻拉到60%以上,因为品牌本身就带来了溢价。
既然利润这么高,为什么这门生意没成为电商的标配?是不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高利润的背后,是极高的门槛。流星叔的团队能快速盈利,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行业老手。这门生意对资金和团队实力的要求非常苛刻。
以一个想做到月销售额100万的品牌授权店为例,货品、投流、人工等成本算下来,一个月至少要准备40万左右的现金才能周转得开。
品牌方在选择合作者时也极为挑剔,通常会要求商家过往的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以上。
几乎所有的授权合作都附带着“对赌协议”。品牌方会根据不同平台给你定下年销售额目标,比如天猫旗舰店可能要求一年2000万,抖音专卖店也可能要300-500万。
如果商家连销售目标的80%都完不成,第二年很可能就会被品牌方无情地淘汰。
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投入和产出的长期合作,实力不够的商家贸然入局,很容易成为炮灰。
这是否意味着普通的中小商家在这波红利中就彻底没机会了?
路并非完全堵死。核心观点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你的实力还吃不下整个品牌的类目授权,可以换个思路,去找那些已经拿到授权的大公司谈分销合作。
在这种模式下,商家基本不需要自己备货,采用的是预充值逻辑,比如你今天卖了一万块钱的货,货品加物流成本是5000块,那你只需要向上家预充5000块钱就行。
虽然利润没那么高,但胜在轻模式、低风险。整个生态链也很清晰:最上面是品牌方,中间是拿到授权、有供应链和运营能力的大商家,底下是一批围着他们做分销的中小卖家。
在流量红利消失的今天,电商的竞争正在从“流量思维”转向“品牌资产运营思维”。
品牌授权这门生意,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捷径,而是一扇为有实力、有认知的人准备的窄门。
看懂它背后的逻辑,即便不能成为直接和品牌方对赌的顶级玩家,也能在这个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到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