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撑:搭“致富桥”建“幸福家” 鱼塘社区搭“五桥”建“五家”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5-10-14 15:36 浏览量:2
“安居是乐业的基础,乐业是安居的保障。”鱼塘社区易扶搬迁群众住进电梯楼后,生活便利了,可因为缺文化、年纪大、没技能……只会干农活的他们中间有许多人被堵在求职创业的道路上,生计一下子没了着落,部分群众甚至打起退堂鼓。
为做好易扶搬迁的“后半篇文章”,真正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红桥街道和鱼塘社区以“稳就业、促增收”为核心,构建“产业+就业+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家门口能就业、想创业有支撑”,筑牢幸福生活“经济基石”。
引进来——实现家门口就业
宽敞明亮的服装厂车间,数十台摆放整齐的内衣制造机,坐在车位前神情专注地忙着缝纫的女工……有谁会想到,在鱼塘社区居民楼里居然“藏”着一个颇具规模的制衣厂——蓝水内衣厂。
鱼塘社区党支部书记何兴春说,为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和后续发展问题,红桥街道和鱼塘社区将促搬迁与兴产业同步推进、管当前与谋长远统筹兼顾,想尽办法帮助搬迁群众解开“离开土地如何重新创业”的心结。“2020年底,蓝水内衣厂通过招商引资,在我们社区安了家。社区一方面服务好企业,一方面引荐搬迁群众入厂务工,还组织专场培训、招聘会等,让更多搬迁群众走出家门就能走进岗位。从农民变成工人,不仅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掀起在家门口上班的新潮流,激发出他们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家门口的制衣厂就能稳定就业
搬迁群众杨俊丽就是一个受益者。刚搬来鱼塘社区时,她在外面离家较远的幼儿园帮忙做饭,无法照顾家里的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在社区的帮助下被招进蓝水内衣厂。初到制衣厂时,她是一名踩车工,每月工资4000多元,可半年后因工作出色升任班长,工资也涨到6000多元。
“我们公司总厂在浙江省金华市,主要以外贸加工为主。目前,制衣厂57个员工里面就有37个是鱼塘社区搬迁群众。由于订单稳定,她们在这里务工既包吃,还方便照顾家里,挣的工资比在外务工都强。”蓝水内衣厂负责人谢江说。
扶上马——催生社区烟火气
搬迁群众在就业时,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于是,在出点子、找岗位的基础上,社区更是加大了对搬迁群众就业的扶持力度。
平日在与搬迁群众的交往中,社区了解到有一些搬迁群众想就近在家门口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可是因为没有门面无法实现。为此,社区结合实际,2022年在小区内设置了24个就业创业便民服务点,帮助这些搬迁群众实现了就业梦想。在就业创业便民服务点上,有特色小吃、有水果摊……着实给这个小区增添了不少烟火气。
烟火气十足的就业创业便民服务点
积极争取国家惠民政策和帮扶资金,是社区扶持搬迁群众就业的重要途径。今年43岁的王志永是从水城区鸡场镇箐头村搬来的。以前在外地打工的他,搬到城里来后,看到了做豆腐生意的“商机”。于是,他和妻子一起经营一家豆腐加工店,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可是,去年由于资金紧张,本来就是小本生意的豆腐店差点被迫关门。鱼塘社区了解到情况后,积极为其争取到3000元的创业补贴,帮助其渡过难关。如今,随着豆腐店生意红火,王志永有了不少新想法,“现在豆腐店的生意忙了,我正准备在鱼塘社区里招一名工来帮忙,而且还想把自家的豆腐通过电商卖到网上,多赚些钱!”
经了解,为扶持搬迁群众更好地自主创业,红桥街道近年来精准落实创业补贴与场地租赁补贴政策,已累计发放两类补贴共计159.75万元,覆盖群众274人。
勤对接——拓宽就业多渠道
为让搬迁群众都能端稳饭碗,社区哪里有用工需求,社区干部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联系沟通,帮助搬迁群众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水城区第十幼儿园坐落在鱼塘社区,为帮助搬迁群众就业,社区干部积极与幼儿园联系,帮助搬迁群众寻找适合的就业岗位。在共同努力下,该幼儿园的保育员里有14名来自搬迁群众;开在社区里的水城区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帮扶车间——爱家超市,其员工队伍里有30多个来自搬迁群众;社区的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大多数也都来自搬迁群众……
鱼塘社区开展美容美发技能培训
此外,鱼塘社区共安排公益性岗位人员353人,切实帮助了搬迁群众就业。石光美从水城区米萝镇铜厂村搬迁来后,被社区安排在保洁员岗位。她高兴地说,“在社区做一名保洁员,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把社区环境搞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让大家生活得更舒心。”
保就业就是促民生,鱼塘社区积极帮助搬迁群众寻找就业岗位,鼓励和扶持他们自主创业,让搬迁群众的新生活越过越踏实、越过越滋润。
六盘水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邱源虎
编辑:周真明
一审:李佳凤
二审:赵明
三审: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