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超市脱衣证清白后续:只剩内衣裤警报仍响,老板身份被扒
发布时间:2025-11-13 16:08 浏览量:2
在安徽巢湖柘皋镇的一家小超市里,一次普通的安检警报,却让一位六旬老人陷入了尴尬和无助的环境。
事后警方证实是安检设备老化导致误报,超市向老人道歉并赔偿150元,但网友对“无人强迫脱衣”的说法并不买账。
最后这件事情被解释为“设备老化造成的误会”,以“和解”收场,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现实中一些更值得反思的问题那就是技术为何能轻易伤人?公共场所的冷漠从何而来?当尊严被误解时,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守护它。
“我活了六十多年,从没被人当小偷!”安徽巢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得只剩内衣裤,就为了证明自己没偷超市的东西。
事情的起因还是要从这家由鲍某经营了八年之久的超市说起,11月9日上午,巢湖柘皋镇飘着细雨,张大爷像往常一样到镇上的超市购物,这家开了八年的超市老板姓鲍,是本地小有名气的个体工商户。
监控显示,老人买了26.8元的青菜、土豆和面粉,扫码付款后攥着小票走向出口,就在他踏过安检门时,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响起,一名男店员冲过来拽住他的布袋带子,差点把老人拉倒。
老人显然被吓到了,他赶紧从口袋里掏出购物小票,上面一项项写着刚才买的菜、酱油、鸡蛋,全对得上号。
在正常逻辑里,凭票查货对过后就没什么事了,但偏偏安检机器的“尖叫”成了唯一的真理,店员看了一眼小票,却皱着眉问:“那为什么警报会响?”那语气明显就是已经默认了老人有问题。
就是店员开始盯着老人的袋子看的同时,周围的顾客也都停下了脚步,同时一堆看热闹的目光也都慢慢聚了过来。
现场有人窃窃私语,有人掏出手机拍视频,还有人在哈哈大笑,原本只是一次安检的误报,却在几秒钟内被人们放大成一场舆论审判。
根据现场目击者李大姐回忆:大爷急得掏小票的手都在抖,可店员瞥了一眼就说“付过钱警报怎么还响”,更令人心寒的是,当老人为自证清白倒空布袋后,店员竟暗示“可能藏身上了”。
其实这件事情是完全可以私下解决的,把老人请到一旁的办公室,核实小票、重新扫码,一切都能平和收场。
但是店员并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一种最糟糕的方法,那就是直接就地盘问,老人为了自证清白,只能再次靠近安检门,结果就是警报还是同样的再次响了起来。
更雪上加霜的是那句刻薄的话“老年人偷东西藏得最严实,”一句带着偏见的指责,把机器的误报彻底变成了对这位老人的侮辱。
于是这个本应该是温和的服务空间,一下子就成了大家情绪的法庭,围观的人成了“陪审团”,他们的目光和镜头都 注视着现场,把老人完完全全放在了“被怀疑”的位置上。
老人还在一次又一次解释,声音发抖,可越解释周围的声音越嘈杂,那种被人当众怀疑、被看热闹的感觉其实远比警报声还要刺耳。
他解释无果情绪激动之下,脱掉外套再脱毛衣,最后只剩贴身内衣裤,店员站在旁边一句劝阻的话都没有,等到检查完衣物确认没有任何未结账物品,店员才说:“算了你走吧。”
这句“算了”彻底激怒了老人,张大爷站在门口,冻得发抖却不肯走,他说:“我活了六十多年,从没被人当过小偷今天你们必须给我说明白。”
就在僵持不下时,一位年轻的顾客建议:“让老人穿好衣服再试试,说不定是机器的问题,”张大爷穿好衣服,再次走过安检门,警报依旧响了起来。
随后女店员也空手走过,警报还是同样响起,围观人群安静了下来,这已经证明,警报不是因为老人,而是设备本身出了问题。
后面警察来了调了监控,确认老人没偷东西,超市承认安检门老化赔了150块钱,网上有人说这钱太轻飘飘,还有人说店员光看不劝太过分,律师说超市侵犯了老人尊严,但最后的结果是和解了。
网友@晴天小猪发帖称:“最扎心的是店员全程冷眼旁观,直到有路人看不下去喊停,”心理学研究表明,老一辈人把名誉看得比命重,这种当众“验明正身”的屈辱感,堪比古时候的“游街示众”。
事件曝光后,有年轻网友教老人维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7条,商家无权强制搜身;遇到诬陷应直接报警并要求查看完整监控。
类似的超市误会事件并非首次发生,就在2025年10月合肥瑶海区一名母亲带孩子逛超市,离店时也触发警报,最终确认是玩具上的金属片引起误报。
但时候她当时被要求当众翻包,虽然没有脱衣,但也让她委屈 的当场落泪,2010年7月13日,成都欧尚超市也发生过一名女子被怀疑偷东西,在工作人员监视下脱到只剩内裤。
后来超市员工被辞退,但为了泄愤,竟然将搜身照片发到网上,这严重侵犯了顾客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服务行业的本质但是这件事背后的问题不仅是设备,更是人,很多超市员工将“警报响”视为“顾客偷”的直接证据,不是去检查机器反而是先怀疑人。
这起事件暴露了服务行业中对顾客尊严的普遍漠视,张大爷用最原始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清白,反映出老年群体在面临质疑时的无助。
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柘皋镇政府发布整改通报,表示将立即排查辖区所有商超安检设备,并启动服务行业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将包括误报应对、顾客纠纷处理和老年人保护等。
这件事给我们敲响警钟:当科技成为“判官”,人性反而最先沦丧,安检机器只有提醒作用,而不能作为审判一个人的工具。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