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某985女生买情趣内衣退货后续:找客服补差价,店主删视频

发布时间:2025-11-17 23:55  浏览量:1

“穿成这样退回来,我卖给谁?”江苏连云港情趣内衣店主黄先生的吐槽视频刚引发全网对高校女生诚信问题的热议,11月17日,事件就迎来了反转后续。

涉事女生主动联系店铺客服补齐差价,黄先生退还货款后删除了吐槽视频,这场持续3天的诚信争议暂告段落。

但和解背后,“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被滥用的乱象,以及商家的被动处境,仍让无数电商从业者感同身受。

据黄先生向媒体透露,自11月14日发布吐槽视频后,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涉事女生所在高校的相关话题多次登上本地热搜。

11月16日下午,该女生通过店铺客服主动联系,表达了歉意并提出“补差价”解决方案——由她补齐购买时的全额货款,黄先生将此前收到的退货货款原路退回。

“她没多说什么,就是说自己知道错了,希望我能删掉视频。”黄先生表示,考虑到女生是在校学生,不想因为此事影响她的学业和未来,在对方补齐差价后,他于11月17日上午删除了包含收货地址的吐槽视频,并确认“事情算是圆满解决了”。

不过黄先生也坦言,那件被穿后退回的情趣内衣已无法二次销售,最终还是做了销毁处理,“损失其实没完全挽回,但主要是争个理,她认识到错误就行”。

和解消息公布后,网友态度呈现两极:一部分网友认为“知错能改就值得原谅,给女生一个机会”;另一部分网友则质疑“是不是学校或家长介入后才被迫道歉?早知道不能退,当初何必穿了再退”。更有电商从业者留言:“这是店主心软,换作小本生意,可能连销毁的成本都承担不起”。

高校女生穿后退货并非个例,几乎同一时间,山东某服装店主的吐槽也引发关注。据该店主透露,湖南某高校几十名女生在他店铺批量购买了40件演出服,约定用于学校文艺汇演。

可演出结束后,这些女生竟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体申请退货退款,店主收到退货后发现,部分演出服上沾有操场草屑、化妆品残留,甚至还有明显的舞台踩痕,完全无法二次销售。

“接单时我就预感不对劲,特意设置了三个防伪标签,还备注了‘演出服非质量问题不退换’,没想到还是没拦住。”店主无奈表示,集体退货导致店铺资金周转困难,还因“退货率过高”被平台预警。

好在事件曝光后,涉事学校的老师主动联系店主,承认“学校有教育责任”,并先支付了一笔保证金,承诺督促学生陆续补齐货款,店主才重新将清理后的演出服发给学校作为“活动备用服装”。

两起事件的共性,都是学生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将商品“使用完毕后退回”,让商家承担损耗。有网友统计,仅2025年下半年,公开报道的“学生批量穿后退货”事件就有5起,涉及演出服、礼服、运动鞋等多个品类。

面对层出不穷的“穿后退货”,不少商家开始采取被动防御措施,其中“巨型吊牌”成为热门选择。在某电商平台搜索“防退货吊牌”,能看到大量A4纸大小、采用硬纸板或塑料材质的吊牌,部分吊牌还印有“拆除后不支持退货”的醒目字样。

“以前用小吊牌,有人穿出去逛一圈再拆了退货,根本查不出来。”做女装生意的张女士展示了她店里的巨型吊牌,“这种吊牌穿出去很扎眼,想偷偷穿了再退都难。”

除了吊牌,部分商家还推出“押金制度”——购买高价值服装需支付等额押金,退货时若商品完好再退还押金,但这一举措又常被消费者投诉“侵犯权益”。

法律界人士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7天无理由退货”的前提是“商品完好”,但“商品完好”的判定标准缺乏明确细则,导致平台在纠纷处理时往往“倾斜保护消费者”。

“比如服装是否‘穿过’,商家很难提供直接证据,即便提供了污渍检测报告,部分平台也会以‘无法证明污渍是消费者造成’为由要求商家退款。”律师王磊解释道。

从情趣内衣到演出服,接二连三的穿后退货事件,暴露的不仅是部分消费者的诚信缺失,更是“规则保护”与“权益平衡”的失衡。

黄先生的和解与山东店主的“被救场”,看似解决了单个问题,却未触及根源——当“7天无理由退货”从“权益保障”异化为“免费试用”的工具,伤害的不仅是商家的利益,更是整个电商生态的信任基础。

对消费者而言,规则赋予的权益,应以诚信为前提——试穿是为了判断“是否合身”,而非“免费使用”;对平台而言,需细化“商品完好”的判定标准,比如引入第三方检测、留存物流签收时的商品状态证据,避免商家“背锅”;对学校而言,诚信教育不应停留在课堂上,更要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明白“规则的边界就是诚信的底线”。

黄先生删除了视频,山东店主收到了保证金,但“穿后退货”的乱象若不根治,总有商家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毕竟,电商交易的基石从来不是“谁更会钻规则漏洞”,而是“谁更守诚信底线”。

你认为该如何避免“7天无理由退货”被滥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