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又一巨头倒下!黛安芬年底撤柜,网友:我的青春结束了
发布时间:2025-11-21 04:37 浏览量:2
2025年还没过完,杭州西湖边最大奥莱店里,黛安芬柜台贴出“全场99元起”的红纸,旁边清仓筐堆到腰高,这是它在中国最后一站。
很多人路过才想起,上一次进这家店是十年前陪闺蜜量尺码。当年导购拿软尺绕一圈,报出75C,像宣布成年礼。如今同款钢圈内衣被塞进塑料袋,吊牌价698,结账直接打三折,还是没人伸手。
社交平台刷到消息,有人拍图配文:青春下架了。点赞最高的一条写:不是它多好,是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值得花半个月工资买件贴身东西”。这句话击中大批80、90后,当年月薪两千,敢花三百买半副文胸,只为挺胸走进办公室。
数据更冷。欧睿说无钢圈内衣市占率六年间从26%飙到68%,等于每十件有七件扔掉钢圈。2023年电商后台关键词“舒适内衣”搜索量同比翻两倍,谁还搜“聚拢”“深V”,算法直接判定为男性用户。
变化来得太快。2018年黛安芬中国门店还有800家,今年剩下不到80家,关店速度平均每月20家。它把欧洲畅销款直接空运过来,杯型深、钢圈硬,亚洲胸型塞进去,副乳被勒成两团小面包,回家脱下胸口全是红印。本土品牌ubras把钢圈抽掉,改用高弹锦纶,一件内衣重量不到40克,相当于半个苹果,上市五年销售额破20亿,等于每年卖出一个黛安芬在华存量。
渠道反应慢半拍更致命。2022年黛安芬才组建电商团队,直播间里主播拿着粉色文胸,半天说不出面料成分,弹幕刷屏:太贵,下一位。同时间段,国产中端品牌把价格锚定在129到199,送运费险,七天无理由,退货包上门取件,退货率反而下降一成二,女生买到手软也不心疼荷包。
有人把锅甩给疫情,其实疫情只是加速器。外资品牌习惯把全球产品线原封不动搬进来,本土团队只能执行,不能改版型,不能调价格,连促销节奏都要等德国总部批。等批下来,小红书已经流行“法式三角杯”“无尺码背心”,用户注意力只有三秒,错过就永远划走。
更深一层,女性不再靠内衣证明自己。十年前办公室女生聊哪款内衣显胸大,现在聊哪款不勒副乳、不压乳腺,体检报告里乳腺增生字样越来越早出现,医生一句“少穿钢圈”比任何广告都管用。悦己变成刚需,舒服排在性感前面,品牌再讲“聚拢升CUP”像隔世喊话。
黛安芬不是第一个撤退的。过去三年,六个国际服饰品牌收缩中国门店,快时尚占一半,原因几乎复制:版型欧美、定价高冷、线上迟缓。它们离开时,国产工厂把无缝编织机开到满档,一件背心式内衣从纱线到成衣只要七天,直播当晚就能发货,颜色按中国肤色定制,黄皮穿上不显灰,白皮穿上不荧光。
技术层面,国产供应链已经反超。无缝一体织技术原来被意大利垄断,现在浙江诸暨一台机器一分钟织出整件背心,没有车缝线,侧边直接锁边,成本降到18块,零售价59还有利润。国际品牌还在用传统剪裁,四片布拼成罩杯,线头多得像地图边界,成本降不下来,价格打不过,只能撤退。
文化层面,东方审美回到主场。过去内衣广告里全是金发模特,现在品牌找素人,胸型A到H都能出镜,文案写“胸大胸小都好看”,评论区一片安心。新品牌把云肩、盘扣、竹纹织进肩带,外国设计师看不懂,中国女生一眼认出,这是小时候外婆被面上的图案,熟悉感让钱包自动打开。
黛安芬清仓柜台前,一位妈妈带着十五岁女儿路过,女儿瞄一眼就走:太勒,我不要。妈妈愣在原地,十年前她在这里花掉第一笔年终奖,如今女儿连试都不试。两代人在五秒内完成交接,市场没有告别仪式,只有转身。
撤店不代表失败,它只是提醒:任何品牌再大的来头,也抵不过用户习惯变道。今天女生买内衣先问“有没有钢圈”,明天可能问“有没有凉感”“能不能机洗”“是不是碳中和”。答案一旦是否定,再百年招牌也得让位。
留给外资品牌的窗口越来越小,留给国产品牌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流量红利会退潮,退货率、复购率、面料科技、环保合规,每一项都是新门槛。谁能把舒适做到极致,同时让价格保持亲民,谁才能留在下一个十年。
路过奥莱店,清仓筐里最后几件70B被阿姨翻出来,她问导购:以后去哪里买?导购摇头,已经办完离职,月底回老家。阿姨拎着塑料袋走出商场,外面阳光刺眼,像2003年第一次走进黛安芬那天。时代就是这样,不动声色把熟悉的东西拿走,不教告别,只给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