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寒邪渐盛,做好 3 个保暖要点,远离冬季呼吸道疾病
发布时间:2025-11-22 09:03 浏览量:3
►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年一到小雪节气,天气就像踩了油门,一下子冷得让人猝不及防。寒风一吹,鼻子堵了;气温一降,咳嗽来了。尤其是老人、孩子、体质偏弱的人,最容易在这个节气里“中招”。
这不是“冻一下不碍事”的小问题,而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信号灯。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冬季是流感、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而小雪节气,正是这些病的“预备役”。
那问题来了:怎么穿、怎么吃、怎么睡,才能在这个节气里稳住健康,不被寒邪“偷家”?
答案其实不复杂,三个保暖要点,咱们说透、说细、说实用。
“要想不生病,先得脚不冷。”这句老话,不是吓唬人的。
现代医学也有共识:脚部末梢血管丰富,是全身最容易散热的地方。一旦脚部受凉,交感神经会被激活,导致全身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力也会跟着变弱,病毒细菌趁虚而入。
尤其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患者来说,脚一凉,咳嗽、喘息说来就来。
怎么防?不是只靠多穿袜子。
穿对鞋:建议选择保暖性好、鞋底厚、有一定防水性的鞋,别再穿夏天的帆布鞋、运动鞋硬扛。
泡脚有讲究:每天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但糖尿病人别泡太久,避免烫伤。
地板要暖:家里铺地板的家庭,建议在冬季增加地毯或穿拖鞋,防止地面寒气“直上脚底”。
脚暖了,肺才不会“打喷嚏”。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冷风一吹脖子,第二天就鼻塞、嗓子疼、打喷嚏?不是巧合,是你让寒气钻了风口。
颈部是人体重要的“热量通道”和“感冒入口”。这儿不仅有颈动脉输送血液,还有甲状腺、淋巴结等免疫相关器官。冷风一吹,很容易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支气管炎等问题。
保暖动作不能“漏了脖子”。
围巾不是装饰品:尤其是早晚外出,戴上围巾,能有效阻隔冷空气对颈部的直接刺激。
别死扛开衫领口:很多年轻人为了“凹造型”,敞着脖子穿外套,结果感冒全靠药顶。风度和温度,咱能不能两手抓?
睡觉别让脖子受凉:入夜后温度更低,建议穿带领子的睡衣,或者在脖子上搭一条轻薄小毛巾,避免冷风从被窝缝隙“钻空子”。
护住脖子,就是护住免疫力的底线。
很多人以为,只要穿暖了、盖厚了,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干冷的空气对呼吸道的伤害,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冬季气温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也少,尤其北方供暖后,室内湿度甚至低于30%(中国室内空气标准建议湿度为40%~60%)。
长时间呆在这种干燥环境中,鼻腔、咽喉、气管的黏膜容易变干、变脆,防御细菌病毒的能力下降,感冒、咳嗽、鼻出血就来了。
所以,除了防“冷”,还要防“干”。
加湿器用得其所:每天保证室内湿度在40%~60%之间,尤其是卧室、老人房、孩子房。加湿器水箱要勤清洗,避免滋生细菌。
多喝水不是万能,但一定得喝:人体黏膜需要水分维持屏障功能。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不渴也要小口慢喝。
润肺饮食不能少:小雪之后可适当增加百合、雪梨、银耳、萝卜这类润肺食材的摄入,帮助保持呼吸道湿润。
冬天的肺,就像北风中的花,要细心呵护才能不凋谢。
从中医角度来说,小雪节气后,阴寒之气加重,阳气潜藏,寒邪最盛,易侵人体。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这一时期气温骤降,呼吸系统的黏膜适应性差,加之室内外温差大,病毒繁殖活跃,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的“窗口期”。
特别是以下几类人群更要注意: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呼吸道黏膜功能减弱
儿童:抵抗力尚未发育完全
慢病患者:如慢阻肺、哮喘、高血压人群,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裹成粽子”,恨不得把羽绒服穿进被窝。但过度保暖也可能适得其反,引发出汗后反着凉、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
正确做法是:
外出时穿便于增减的衣物,比如内搭保暖衣+中层毛衣+外套;
睡觉时不要捂得太厚,以不出汗、不受凉为宜;
注意头部、手部、脚部的温度平衡,不要只顾身上暖,四肢冻得发麻。
身体是个“温度计”,穿衣保暖的标准,是你自己感觉刚刚好。
保脚暖、护脖子、防室内干燥,是小雪节气后最关键的三件事。
它们不是玄学,也不是老一辈的“迷信”,而是医学上有理有据的健康建议。咱们只需动动手、多留点心,就能把这个冬天过得更稳更健康。
别等到咳嗽声一片、鼻涕擦到纸巾告急,才想起“早知道就听话了”。
该暖的地方暖起来,冷空气也就没机会捣乱了。
愿这个冬天,你温暖如春,健康常在。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控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呼吸道疾病管理手册》.20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冬季流感监测周报》
李兰娟院士.《呼吸道防病知识普及讲座》.2022年公开课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