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养生早知道——保暖、防燥、莫“悲秋”

发布时间:2024-10-06 02:36  浏览量:12

吴文博中医药科普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俗语常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在此时节,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寒光,“寒露”之名也由此得来。

如果说白露是由炎热向凉爽的转折,那么寒露则是由凉爽向寒冷的过渡,此时养生,要注意保暖(不宜再“秋冻”)、防燥(养阴),莫“悲秋”。

1.注意保暖(不宜再“秋冻”)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感冒。

1.1不露脚。有谚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脚部感寒会直接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足部保暖除了穿厚袜子、棉拖鞋以外,平时还可站立踮脚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做完运动,再用热水泡脚,可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1.2防颈寒。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平时人们可以穿立领装,不仅能挡住寒风、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感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围巾、丝巾或者披肩也能帮助保暖。平日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以预防颈寒。

1.3护好腰。日常可以经常用双手搓腰,此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后腰部为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做法: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1次。

1.4养好鼻。天冷后“凉燥”更明显,鼻炎发病率高。此时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晨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鼻翼。此外,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好方法。用冷水洗鼻时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2.防燥(养阴)——合理饮食

具体地说,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补脾胃,又养肺润肠,防治咽干口燥等症。适量进食的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所以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粥,像甘蔗粥、玉米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另外还有勤饮水。干燥的秋季应主动饮水。无基础疾病者,建议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

3.莫秋悲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天气渐冷,日照减少,秋风萧瑟急劲,往往使人情绪不大稳定,心情躁动,容易产生悲愁忧伤之感。看到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悲忧最易伤肺,故宋代养生学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神,则忘其秋思。”如若过度兴奋激动,使阳气浮动,很可能引发疾病。因此,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可以平素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尽情玩乐宁志、陶冶情操、稳定情绪、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4.多睡觉。相较于夏天,应增加睡眠时间,可以缓解秋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