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六种养生方式 助你平安过冬

发布时间:2024-11-07 08:00  浏览量:12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

立冬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此时的作息不能再强调“早睡早起”,而是要顺应“冬藏”的规律,做到“早睡晚起,必待日光”。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做好保暖措施,起床时间不宜太早,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阳气的潜藏。

此外,《摄生消息论》记载:“寝卧之时,稍宜虚歇,寒极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说的是冬天睡觉时不可一下子盖得太厚。

立冬节气前后,由于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还没完全消耗,所以一般不会太冷,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还能感受阳光的温暖舒适。但早晚气温往往较低,需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以免着凉。即使身体健康之人也不宜穿着背心、短裤到室外锻炼,老人及体弱之人夜间外出最好穿戴帽子、围巾、过踝长袜等保暖衣物,以避免头颈、肩部及下肢受寒。

同时,运动强度也不宜过大,以防汗出过多,伤津耗气而耗损身体。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扇子舞、慢跑、健步走或散步等轻松平缓的运动,并以微微汗出为度,而体能消耗较大的器械运动则不适宜。

冬季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冬季养神的关键是“使志若伏若匿”。人们要把神藏于内,保持安定、伏匿与满足的情绪;多晒太阳,使阳气通达,情志舒畅。

不过,晒太阳也要适量,每次晒太阳的时间可控制在30—60分钟,以背部对着太阳,不要仰脸正面迎着阳光。早上8点—10点的冬阳最温柔,是为身体补充维生素D的大好时光。午间11点—12点的阳气最旺盛,可以补充人体阳气。大家可自行选择方便的时间外出晒太阳。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阳气内收,因此饮食上可以适当温补,一可驱寒,二可补益阳气之不足。宜食用甘温、辛温之品:羊肉甘温,能温中益气;牛肉甘温,能温肾壮阳;胡椒辛温,能温中下气、温化痰饮;花椒辛温,能温中散寒;小茴香辛温,能温中散寒;板栗咸温,能补中益气、温肾强腰;黑芝麻、黑豆、黑米等补益肾气。此外,冬季不可一味呆补,可适量进食白萝卜,白萝卜辛甘,能顺气消食、理气化痰、宽肠通便、利于脾胃运化。

需要提醒的是,立冬进补也要注意吃动平衡的问题,不能只吃而不动。适当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通畅血脉,更重要的是能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以迎接寒冬的到来。

立冬进补除了食补以外,艾灸也是相当不错的“进补”手段。《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是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传统疗法。由于艾灸能益气温阳,使正气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养生益寿的效果。

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腹部的神阙、气海、关元,背部的大椎、命门、肾俞等皆是常用的强身保健要穴。

虽然艾灸好处多多,但一般对怕风畏寒、手足不温、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大便溏稀等体质虚寒的人群较为适合。而素体口干咽燥、反复口疮长痘、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阴虚火旺或体质偏于湿热之人则不适宜。

艾灸操作简单,适合个人在家操作,最常用的艾灸方法是将艾条燃着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约2—3cm进行熏灸。一般每个部位灸15—20分钟,操作时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灸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以施灸部位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足浴调养,中药足浴是中医特色的外治法之一,是通过水的理化作用及药物的渗透作用,配合足底相应穴位的手法刺激,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充分地通过毛细血管循环至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对中医养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立冬养生,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还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寒冷季节的气候变化,享受一个舒适愉快的冬季生活。

作者:张雷

编辑:王宝瑞 黄迪

校对:陈泽明 安妮

初审:邹蔷薇

审核:崔乐文

标签: 养生 平安 立冬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