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小心“冻”出中风,做好3处保暖+备对2类急救药

发布时间:2025-10-28 14:43  浏览量:2

每年一到霜降,气温骤降,街头巷尾穿着开始分化:有人还穿着单衣,淡定如常;有人已经裹上羽绒服,瑟瑟发抖。

可就在这看似日常的换季时节,一种“隐形杀手”悄悄潜伏在寒气里——中风,也就是脑卒中。

明明只是天气凉了点,怎么就能“冻”出中风?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越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往往越危险。很多人以为只有冬天才要防中风,其实不然,霜降这种温差大的时节,更是中风的高发窗口

温度骤变,就像突然拧紧的水龙头,会让血管猛地收缩,血压波动剧烈,就像老旧的水管突然承受高压,一旦撑不住,就可能“爆管”——脑出血,或者“堵管”——脑梗塞。

血压一旦不稳,脑血管就容易出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血脂偏高,再遇上早晚温差十几度的天气,风险成倍增加。

最要命的是,中风来的时候常常没有预兆,很多人前一秒还在吃饭,后一秒就倒了下去。

人不是冻死的,但可能是冷“吓”出来的。医学研究早已发现,外部寒冷刺激会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于有基础病的人来说,这就像在火药桶上点了一根火柴。

霜降之后,不只是“添衣”那么简单,防中风必须讲究策略,尤其要抓住三个关键点进行保暖。

第一处保暖重点:颈部

颈部是通往大脑的主动脉通道,里头埋着颈动脉和椎动脉,血液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入大脑。

颈部一旦受寒,血管收缩会直接影响脑供血,就像高速路遇到大雾封路,后果极其严重。尤其清晨出门,风一吹,冷气直钻脖子,等到感到麻木的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建议大家在霜降之后,无论男女老少,出门都要戴围巾或高领衣物,别嫌麻烦。哪怕天再“暖”,也得顾及这个“咽喉要道”。

第二处保暖重点:双脚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末梢”,血液循环最慢,一冷,全身都跟着打哆嗦。中医讲“寒从脚起”,其实有它的生理依据。脚冷会导致全身血管反射性收缩,进而影响脑部血流

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脚部保暖的重要性不亚于头部。晚上睡觉前可以泡泡脚,提升末梢循环,还能帮助入睡。出门穿厚袜子、保温鞋,别图凉快,一旦脚冷,风险就悄悄靠近了

第三处保暖重点:腹部

别小看肚子这一块,它可是人体自动调节的重要区域。腹部受寒会影响肠胃功能,也会波及自主神经系统,进一步引起血压波动。

尤其是早晨起床,如果穿得太单薄,冷风一吹肚子,可能引发血压骤升,诱发中风的“引线”就被点燃了

建议大家起床穿衣要慢,不要猛地掀被子,也不要赤膊走来走去。可以穿个肚兜或者保暖内衣,尤其是老年人,肚子暖,脑子才稳

除了这三处保暖,霜降之后的另一个关键防线,是要备好两类常用的急救用药。

第一类:降压药

很多人以为降压药只有在血压高的时候才吃,其实不然。高血压本身就是中风的“温床”,一旦控制不好,就像在“定时炸弹”上跳舞。霜降之后气温波动频繁,血压容易忽高忽低,如果不按时用药,风险极高。

特别强调,降压药必须坚持按医嘱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加量。即便当天血压看起来正常,也不能擅自改动剂量。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准备短效降压药,比如硝苯地平类药物,一旦出现头晕、血压骤升等紧急情况,可以临时使用,但绝不能替代日常治疗。

第二类:扩血管类急救药

这类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突然发生的血管痉挛,在脑梗前兆时争取“黄金救援时间”。比如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等,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张血管,改善局部供血。

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类药物并非万能钥匙,只能在明确症状时使用,且不能长期依赖。最好随身准备,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出门前放在口袋里,一旦出现胸闷、头晕、视物模糊等异常,及时含服,为急救赢得时间。

说到这里,很多人不禁疑惑:中风不是突然来的吗?怎么提前判断?

中风往往有“苗头”可循。以下几个信号,若在霜降后频繁出现,一定要引起重视:

· 一侧手脚突然无力、麻木;

· 说话含糊、吐字不清;

· 走路不稳、头晕眼花;

· 突然一只眼看不清东西;

· 表情不对称,一侧脸下垂。

这时候,千万不要觉得“歇一歇就好”,也不要先等“看看明天情况”,必须立刻就医。中风的黄金救治窗口只有3到4个小时,错过了,可能终身遗憾。

很多人对中风的印象还停留在“年纪大了才会得”,但近年来的数据早已打破这个误区——中风正在年轻化,尤其是高压工作人群、熬夜族、烟酒不离手的中年人,风险不低

除了保暖与备药,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管理。比如:

· 清晨起床不要猛地站起,先在床上坐半分钟再起身;

· 洗澡水温不要过高,高温容易导致血压骤降,低温则诱发血管收缩;

· 饮食不过咸不过油,控制盐脂摄入,减少血管“垃圾”;

· 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清晨和夜间,了解自身波动规律;

· 保持规律作息,别熬夜,别忽冷忽热地运动。

防中风就像给房子上保险,你不希望它发生,但必须准备好应对措施。霜降之后,气温虽然还没到底,但危险已经悄然迫近。

做好保暖、备好药物、警惕信号、调整生活方式,才能在寒意袭来时,稳稳守住健康的防线。

中风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前兆;寒冷不可怕,可怕的是穿得太“理直气壮”。霜降之后,别再“硬抗”冷风,保暖这事,早做早安心。

参考文献:

[1]王文,李永波.脑卒中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1-17.

[2]高原,张建宁.霜降节气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关系探析[J].中医药信息,2021,38(5):83-85.

[3]陈建国,周伟.脑卒中急救用药选择与合理使用策略[J].中国药房,2024,35(12):1323-132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