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天冷不补阳,寒冬郎中忙”,多吃这4种肉,御寒保暖!

发布时间:2025-11-18 07:40  浏览量:2

老齐今年冬天怕冷得比往年还厉害。以前他最喜欢清晨到小区里打太极,可这几天一推开门,北风往脖子里灌,他整个人都哆嗦起来,腿脚冷得像踩在冰上。

老伴看不过去,把家里那锅炖肉端到他跟前:“你这身子啊,就是阳气虚。一冷就往里缩,不补点,整个冬天都难受。”

老齐听了半信半疑,但还是舀了大半碗。吃完没多久,他觉得背上暖了点,晚上睡觉也不至于冻醒。

第二天,他又主动盛了一碗。老伴乐得嘴都合不拢:“你咋现在知道补阳了?”

老齐挠挠头:“是有点感觉。不过冬天真要靠吃东西补阳气吗?吃啥才算是‘补’呢?”

一、天冷了,为啥身体那么容易“掉阳气”?

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有同样的困惑: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晚上躺被窝里半天热不起来。

这并不是身体突然变“虚”,而是冬天的气候变化让阳气更容易被消耗。

1.气温低,身体代谢往下降

冷空气会让人体进入一种“节能模式”。代谢下降,血液循环速度也跟着慢下来,尤其是手脚这种离心脏远的地方,血流更少,自然更冷。

2.阳气本来就在冬天“收敛”

中医讲“冬主藏”,阳气本来就往身体内部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冬天胃口变好,却更容易四肢冰冷。

3.年纪越大,阳气越容易不足

越是中老年人,越容易出现气血不足、脾胃虚弱,导致身体产热能力下降。

这也解释了老齐的情况——年轻时抗冻,年纪一大一下子差了好几档。

所以老话才说:“天冷不补阳,寒冬郎中忙”,意思就是冬天不及时“补上一点”,容易反复感冒、乏力、气短、畏寒。

二、冬天御寒保暖,多吃这4种肉,暖得快、吸收好

肉类富含优质蛋白、脂肪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冬季补阳、补能量的关键来源。但吃肉也讲究种类,有些更适合御寒,有些适合慢补,有些则更利于脾胃。

下面的“4种肉”,可能不少人都吃,但吃对方式,效果完全不一样。

1.牛肉——冬季“暖身主力军”

牛肉性质偏温,适合怕冷、手脚冰凉、体力容易下降的人。

它的蛋白质结构结实,不会让血糖大起大落,还很适合中老年人补力量、补体力。

牛肉御寒的核心原因:

•富含铁,促进血液携氧量,让身体更容易“生热”

•含肌氨酸,可提升代谢

•温性肉类,符合中医“补中益气”的特性

最推荐的吃法:炖煮、清煮

老齐家那锅牛肉,就是越炖越香,越炖越暖。

2.羊肉——天一冷就该“来一口”的肉

老话说:“冬吃羊肉赛人参。”主要不是说羊肉多神奇,而是它“温补效果”真的快。

羊肉暖身的原因:

•富含支链氨基酸,产热效率高

•脂肪比例适中,能量高

•中医认为羊肉入脾胃、暖肾阳,尤其适合畏寒明显的人

特别适合:

•老是胃凉、吃点冷的就不舒服

•下午容易犯困、精神不足

•冬天手脚冷到睡不着的人

吃法:羊肉萝卜汤、红烧羊肉、清炖羊排都可以

但注意:容易上火、口干的人吃羊肉要适量。

3.鸡肉——“轻补型”温性肉,不上火还好吸收

不是所有补阳肉都得油大、味重。老母鸡,是温性的,非常适合脾胃弱、吃肉不消化的人。

鸡肉适合的原因:

•蛋白质优质、好吸收

•胶原蛋白丰富,有助于维持代谢

•中医称“补气养身”,特别适合病后恢复、气虚乏力

最推荐吃法:清炖鸡、鸡汤煲蘑菇

老齐后来发现:喝一小碗鸡汤,比单纯吃肉更暖胃。

4.瘦猪肉——被低估的“稳补之肉”

很多人冬天进补,都把猪肉排在最后。

其实猪瘦肉虽然不是温性肉,但它的优势是“补而不燥”“能量平衡”。

猪瘦肉的冬季价值在于:

•含维生素B族,可以帮助碳水代谢,让身体产热更顺利

•蛋白稳定供给,提高免疫力

•吃完不容易“顶胃”,适合食量不大的人

推荐吃法:瘦肉粥、瘦肉汤、滑肉羹

吃法清淡,更利于中老年朋友吸收。

三、冬季补肉补阳,再好也要注意这几点

补阳不是乱补,也不是拼命吃肉。

1.肉不能天天吃同一种,建议交替吃

牛肉、羊肉属于偏温,不宜天天吃,否则容易“上火”。鸡肉、猪肉偏中性,可常吃。

一个星期可以这样搭配:

•牛肉、羊肉各1–2次

•鸡肉2–3次

•猪瘦肉1–2次

这样既补阳又不燥。

2.肉最好“炖着吃、煮着吃”,比炒更暖胃

油炒肉容易太油腻,不利于脾胃。炖煮类更保留营养、易消化,也更暖胃。

3.补阳不是吃辣、吃酒替代的

很多人冬天怕冷就喝点酒、吃点辣,觉得身体马上热起来。但那是“假热”,血管扩张带来的,不持久,还可能让身体更虚。

真正的暖,是吃进去的营养让身体产热。

4.补阳的关键在“稳”,别暴补

补得太猛反而容易口干、心慌、上火。特别是有高血压、胃病的人,更要循序渐进。

老齐后来总结出一句话:“冬天补阳啊,就是图个稳、图个暖,不是图个刺激。”

结尾

冬天冷不可怕,可怕的是身体一点热量都“撑不起来”。这四种肉换着吃、吃对方式,比穿几件棉衣还管用。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仅作参考,与内容无关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