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这样保暖,迟早脑梗找“上门”:几种保暖方式,是给身体上刑
发布时间:2025-01-17 14:00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每到冬季,气温骤降,很多人开始“全副武装”地与寒冷作斗争。而保暖这件事如果做得不得当,不会保护身体,反而可能成为诱发疾病的“元凶”。近年来,根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统计数据,脑梗死(即脑卒中的一种)在我国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在冬季更为高发。
这与寒冷刺激、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升高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一些看似“保暖”的行为,实际上可能正在对身体施加“酷刑”,增加脑梗的风险。本文将从医学和健康的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错误保暖方式,并提供科学、实用的建议,帮助大家正确过冬,远离脑梗的威胁。
错误保暖方式一:裹得太严实,影响血液循环
冬季很多人为了保暖,会在身上套上一层又一层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常常穿得像个“粽子”。
虽然这样确实能短时间内阻挡寒风,但过度保暖却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同时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它像是一个“温控器”,会通过扩张或收缩血管来调节体温。
如果穿得过于厚重,反而会让身体持续处于高温状态,汗液难以蒸发,导致皮肤表面湿冷。
这种情况容易引发“寒热交替”的局部刺激,诱发血管收缩,增加脑梗风险。
相关研究:
2018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一篇研究指出,冬季脑卒中的高发与血液黏稠度升高密切相关,而过度保暖可能加剧这一风险,尤其是老年人群。
衣物选择:建议穿着透气性好、保暖效果适中的衣物,如羊毛或棉质衣物。
分区保暖:重点保护头部、手脚和腰腹部,而非全身“裹严实”。
头部是身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戴一顶合适的帽子能有效减少热量流失。
定时通风: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之间,避免过热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
错误保暖方式二:热水袋、暖宝宝使用不当
热水袋和暖宝宝是冬季保暖的“神器”,尤其受到老年人和女性的青睐。
而不少人使用这些工具时忽视了温度调节,甚至直接贴在皮肤上,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烫伤,还可能引发血管功能紊乱。
热水袋和暖宝宝的温度通常在50℃以上,长时间的高温会导致皮肤和血管扩张,而一旦撤去热源,血管迅速收缩,这种反复的“冷热交替”会加剧血管壁的压力波动,增加脑卒中的可能性。
相关研究:
2019年《国际神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局部高温刺激可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诱发血压波动,这对高血压患者尤为危险。
控制温度:热水袋水温建议控制在40℃以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可在外面包裹一层毛巾。
使用时间:每次使用不宜超过30分钟,避免长时间局部加热。
特殊人群注意: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皮肤敏感度降低,容易发生低温烫伤,需格外小心。
错误保暖方式三:喝酒驱寒,忽视隐患
很多人有“冬天喝点酒暖身子”的习惯,尤其是在北方,这种观念尤为常见。
而从医学角度看,酒精无法真正驱寒,还会带来许多健康隐患。
酒精能短暂扩张血管,使人感到“发热”,但这种作用是短暂的。
随着酒精代谢,血管会迅速收缩,导致血压剧烈波动。
对于高血压患者或动脉硬化人群,这种波动可能成为脑梗的直接诱因。
相关研究:
《柳叶刀》2018年的一项全球性研究显示,酒精摄入与脑卒中风险呈正相关,长期饮酒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
冬季取暖应以保暖衣物、热饮等方式为主,避免依赖酒精。
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避免饮酒,以稳定血压。
错误保暖方式四:忽视手脚保暖,导致血管痉挛
冬季,手脚冰凉是很多人的“老毛病”。
不少人对此不以为意,甚至认为“冻一冻没关系”。
手脚是血液循环的末端,若长期寒冷刺激,可能引发血管痉挛,甚至诱发严重后果。
寒冷刺激会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局部缺氧。
对于有动脉硬化或血栓倾向的患者,这种情况可能加剧血管阻塞的风险,进而诱发脑梗。
相关研究:
2020年《中华内科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手脚冰凉可能是微循环障碍的表现,而寒冷刺激会进一步加重这一问题。
穿戴保暖工具:出门时戴手套、穿厚袜子,避免手脚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每天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可促进末梢血液循环,但注意不要过热,以免烫伤。
适量运动:增加手脚的活动频率,例如握拳、抬脚等动作,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正确保暖,远离脑梗的科学方法
保证均衡饮食
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坚果等,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
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冬季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对于老年人,建议定期监测并遵医嘱用药。
适量运动
冬季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建议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压骤升。
注意心理健康
冬季抑郁和压力可能间接影响心脑血管健康,保持心情舒畅对预防脑梗同样重要。
总结与权威引用
本文基于以下权威文献和研究资料撰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发表的《冬季脑卒中发病率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柳叶刀》2018年全球性研究《酒精摄入与脑卒中风险》。
2019年《国际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局部高温刺激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
2020年《中华内科杂志》关于微循环障碍和寒冷刺激的研究文章。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