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3个地方最好少挨冻,做好保暖,把疾病拦在门外
发布时间:2025-09-10 19:28 浏览量:2
►
本文185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秋天一到,天气说变就变,早晚一阵凉,白天还晒得人微微出汗。这个时候,很多人还没从夏天的穿衣节奏缓过来,衣服穿得少了,身体却开始悄悄“受冷”了。
门诊里,最近来看感冒、咳嗽、旧病复发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其实大部分人不是病从天降,而是“冻”出来的。尤其是秋季这三个部位,如果保暖没做好,很容易被寒气“钻了空子”,引发各种疾病。
别等冷到骨头再后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秋天里,有3个地方最好别挨冻,守住了它们,就是守住了健康的底线。
门诊里,我们经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腰就不太好,一到换季就开始酸痛,连带着腿也麻了,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很多人以为是天气变化,其实根源在于腰部受凉。
腰部是人体的“中枢枢纽”,肾脏、腰肌、脊柱神经都集中在这个区域。一旦着凉,肌肉容易紧张痉挛,神经也可能被牵连,尤其是那些有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的人,旧病极容易复发。
研究显示,寒冷刺激会加重骶腰部神经根的敏感性,诱发或加重慢性疼痛。
尤其是早晚温差大,很多人还穿着单薄的短上衣,稍微一弯腰,腰就露出来了。冷风一吹,寒气渗进去,腰部的肌肉和血管立刻就会收缩,久而久之,就可能引发炎症、水肿,甚至诱发坐骨神经痛。
实用建议:
最好穿一些后腰加厚的长衣服,睡觉时也要注意盖住腰部;
有腰椎病史的人可以在早晚时段戴上护腰带,避免寒气侵袭;
做家务或运动前,先热热身,别让腰部“冷启动”。
很多人以为脚冷没啥大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中医有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寒从脚起,病由脚生。”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循环最差,皮下脂肪又少,保温能力本来就弱。如果再受凉,寒气很容易通过足底经络一路上行,影响膀胱经、肾经、脾经,引发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女性,秋天喜欢穿浅口鞋、薄袜子,脚底一冷,经络一堵,宫寒、痛经、尿频、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就会找上门来。
有研究指出,足部受寒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可能引起全身性的不适反应。
脚部受凉还可能影响心脑血管系统。很多中老年人秋冬季节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心绞痛,一部分原因就是脚部保暖不到位,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实用建议:
秋天开始,就该换上厚实袜子和不露脚背的鞋子;
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有糖尿病或末梢神经病变的人,更要重视脚部保温,防止冻伤。
秋风一起,很多人早上起床就觉得脖子僵、肩膀酸、头疼脑胀,去医院一查,不是感冒就是颈椎病发作。其实这跟肩颈部位受凉关系极大。
肩颈区域是血管、神经、淋巴和肌肉交汇的地方,又是最容易暴露在外的部位。一受凉,肌肉立刻紧张收缩,局部血流变差,免疫力下降,病毒、细菌就容易趁虚而入。
特别是办公室人群,长时间坐着工作,肩颈本来就处于“僵硬状态”,如果再受凉,比如空调风直吹、穿衣过薄,就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还有一些人,本来就有颈椎病或肩周炎,一着凉就加重,甚至诱发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响到手指的活动和感觉。
实用建议:
外出时尽量穿有领口的衣服,或加一条轻薄围巾;
坐办公室的朋友,要避免空调冷风直吹脖子和肩膀;
睡觉时,注意枕头高度合适,保持颈椎自然弯曲,避免肩颈受凉。
很多人一听说“保暖”,就开始猛穿衣服,怕冷的部位一层又一层,结果一出汗反而更容易着凉。其实秋天的保暖,不是盲目“捂”,而是要“稳住关键部位”。
身体的保暖顺序是有讲究的。腰、脚、肩颈这三个地方,是寒气最容易入侵、也是影响健康最深的区域。秋季气温反复变化,重点守住这三关,才能真正做到“防病于未然”。
如果你本身就有慢性腰痛、颈椎病、风湿、月经不调等问题,那更需要未雨绸缪。每年这个季节,都是这些老毛病的“活跃期”,保暖到位,比吃药更管用。
当然,除了穿衣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规律作息、温和运动、情绪稳定来提升身体的适应能力。不要等到真正生病了,才想起“那天是不是冻着了”。
秋风起,寒意来。会穿衣服的人,不是穿得最多,而是知道该护住哪里。这个秋天,先别急着换季,先把腰、脚、肩颈这三个地方稳稳护住,把病挡在门外,日子才能过得更舒服、更健康。
参考资料:
《寒冷刺激对慢性腰痛患者症状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3年.
《足部保暖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年.